臺北市
25°
( 26° / 23° )
氣象
2025-10-21 | 今日新聞

「安靜太久」會傷耳 醫:降噪耳機恐害聽力

「安靜太久」會傷耳 醫:降噪耳機恐害聽力
民眾若長時間使用耳機,導致出現耳鳴、耳悶症狀,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圖/醫院提供2025.10.21)

[NOWnews今日新聞] 「安靜」也可能成為健康陷阱!台中一名28歲考生天天戴降噪耳機在圖書館苦讀,長時間幾乎不摘下,近日出現耳悶、耳鳴與頭暈症狀,就醫發現竟是降噪耳機使用過久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若未及時節制,恐引發永久性聽力退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田輝勣指出,無線耳機是許多上班族與學生的日常配備,從通勤、工作到休息時幾乎不離身。尤其新一代耳機主打「主動式降噪(ANC)」功能,能自動消除外界雜音,營造「與世隔絕」的安靜環境,看似提升生活品質,卻也可能埋下健康風險。

田輝勣說,降噪耳機會偵測環境噪音並產生反向聲波抵銷雜音,雖然能營造出「真空式安靜」,但耳朵其實仍在接受這些「抵銷訊號」。內耳毛細胞與聽覺神經需持續調整壓力與敏感度以維持平衡,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像肌肉長期緊繃,容易造成疲勞甚至損傷。

他進一步指出,當人長期處於極度安靜環境中,大腦聽覺中樞會自動啟動「放大機制」,將微弱聲音放大以維持對環境的感知。短時間內可能察覺不出異狀,但一旦拿下耳機,反而會覺得周遭聲音過大、刺耳,甚至出現耳鳴、頭暈等不適。

此外,若在高噪音環境下同時開啟降噪功能並聽音樂,耳機會自動提高音量或強化特定頻段,以抵銷外界低頻噪音,長期下來對聽力的損害比單純聽大聲音樂更嚴重。田輝勣提醒,長時間使用耳機、對聲音敏感、容易頭暈或已有耳疾者(如中耳炎、梅尼爾氏症、聽力損傷),都屬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

他說,治療方式可包括藥物改善血流與減壓、聽力復健與聲音治療,以重新訓練大腦對聲音的反應;若伴隨焦慮或睡眠障礙,也可能需心理或行為治療介入。若能及早就醫,恢復速度快、效果佳,但一旦聽力細胞受損,就難以再生。

田輝勣呼籲,民眾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60分鐘就休息10至15分鐘,讓耳朵接觸自然環境聲音;也可選擇「通透模式」取代全降噪,保留部分環境音,避免聽覺完全隔絕。若出現「耳鳴超過三天」、「頭暈伴隨走路不穩」或「突然聽不清楚他人說話」等情況,應立即就醫,避免聽力永久受損。



相關新聞


中市府行銷「千篇一律」 議員批淪為她宣傳


停車格驚見「雙車牌」 台中開單員一眼辨真偽


台中商圈支付落後 議員:公有市場全面推電子支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