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開啟健康檢查新里程 北市221家「厝邊醫師」攜手對抗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114年1月1日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擴大提供30至39歲民眾每5年1次健康檢查服務,臺北市為維護市民健康,預防代謝症候群發生,結合臺北市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共221家基層診所加入「代謝症候群厝邊醫師」提供代謝症候群健康管理與諮詢服務,協助市民朋友從日常習慣改變,翻轉健康遠離慢性疾病。
成人預防保健再升級30歲開啟健康檢查新里程
成人預防保健是維持健康及預防慢性病重要措施,透過定期篩檢、健康管理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疾病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三高盛行率有年輕的趨勢,30至39歲分別為高血壓9.7%、高血糖2.5%、高血脂18.7%,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為使青壯世代能盡早發現三高風險,健康檢查更顯重要,114年起擴大提供30至39歲民眾每5年1次健康檢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尿液檢查、衛教諮詢等,有效針對血壓、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等問題及早介入,衛教諮詢的部分更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提供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等資訊,鼓勵更多年輕族群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代謝症候群不能等,221家厝邊醫師提供健康管理與諮詢服務
台北市醫師公會洪德仁理事長表示,代謝症候群不是疾病,而是健康危險訊號,如果「腰圍粗、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5項危險因子中符合3項,即為代謝症候群;依據112年臺北市十大死因,慢性疾病占8項,每100人中有66人死於慢性疾病,慢性病的發展多與代謝症候群有關,預防或控制管理代謝症候群,是阻斷慢性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
為預防代謝症候群轉變成慢性疾病,首重培養健康習慣與健康數值管理,衛生局結合台北市醫師公會共同號召221家基層診所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醫療團隊提供20至69歲符合代謝症候群民眾收案評估、追蹤管理及年度評估服務,指導民眾從生活中落實健康飲食、身體運動、體重管理、戒除菸檳等個人照護方式,並共同訂定改善目標,協助後續追蹤健檢數值改善情形,111年至113年已收案服務1萬696位民眾。此外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及初期腎臟病民眾更可透過「大家醫計畫」由臺北市社區醫療群依個人客製化照護與健康存摺數位追蹤管理服務,提供更全面慢性病管理。
「722」量血壓定期成人健檢保健康
臺北市衛生局提醒,每日量測腰圍、體重、血壓,可及早發現異常健康警訊預防代謝症候群,臺北市設有326個社區血壓測量站,方便家中沒有血壓計市民定期測量,建議市民朋友運用「722原則」,「7」一週7天每天量血壓、「2」血壓要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2遍,以強化自我健康管理。另為鼓勵市民定期健檢,臺北市衛生局「揪團做健檢,好禮獎不完」活動將於114年4月30日開跑,市民朋友只要完成「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可登錄抽獎,獎項高達38萬元,相關活動訊息屆時將公布於臺北市衛生局網站首頁/活動訊息(https://health.gov.taipei),或可電話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電話:1999轉1801~1808)及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黃彥毓:亞灣都市限制應速檢討解凍
(6 小時前) -
太古踏舞團「太陽之舞」4/19在王船文化館
(8 小時前) -
農業部輔導和雅村辦自主防災實作演練 強化防災應變機制
(8 小時前) -
改善台中清水水壓與水質 蔡其昌爭取4千萬元汰換自來水管
(9 小時前) -
中配二代身分認定困難 鍾佳濱籲政府擬配套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