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9° / 24° )
氣象
2025-05-15 | 台灣好新聞

重大建設計劃缺乏環境管理配套 蘇俊賓呼籲大矽谷開發兼顧動脈、靜脈產業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重大建設計劃缺乏環境管理配套 蘇俊賓呼籲大矽谷開發兼顧動脈、靜脈產業

行政院會15日討論「打破權責壁壘-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計畫,針對土石方棄置問題將以拓增去化量能、統一管理強度、建置智慧圍籬及修法等作為解決對策。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與會時表示,目前行政院推動重大建設計畫多數僅止於規劃開發與產值等動脈產業的建設,對於開發的環境影響配套的靜脈產業等等較少著墨,應該一併納入考量;另外,導入科技鑑別方式解決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難辨的關鍵問題也有急迫性,期待加強補足現行資源再利用物質恐被「假回收、真棄置」的管理模式,完備全方位的廢棄物管理機制 。

行政院報告指出,全國營建剩餘土石方量較105年已成長75%,蘇俊賓表示,伴隨著國家重大建設如南北大矽谷及防災型都市更新等,現階段多著眼於投資規模、產值與產業效益等動脈產業發展思維,但卻忽略建設過程中所衍生的大量建築廢棄物與剩餘土石方無處可去的窘境,這時候若沒有足以匹配的土方收容場所或處理設施等靜脈產業搭配,未來勢必將面臨到嚴重的違法棄置風險。他強調,中央在推動重大建設時,就應該思考到後續衍生的需求,同步納入這些靜脈產業處理能量的規劃,讓資源閉環思維成為國土開發的標配。

蘇俊賓也提到,今年3月份監察院曾就行政院對於「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法」草案之審議及政策指導未能積極有效、內政部暨所屬國土管理署訂定之「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位階過低,缺乏法律授權且與相關法規範疇重疊,權責不清、無法整合等缺失進行糾正。

現行政院將提出「資源循環推動法」及「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法」加強管理,蘇俊賓提醒除了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外,目前還有所謂可資源循環再利用物質例如瀝青刨除料,也面臨去化困難,根據統計,全台三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但目前受限於法規或市場實際需求,現在的再利用率只有約15%,等於有一千多萬噸堆置或去向不明,造成潛在污染與管理的模糊空間。

其他像是廢玻璃纖維粉等也被發現打著資源循環的名號卻被任意棄置,在全台各地都有類似案例。對此蘇俊賓也建議,這類物質既不屬廢棄物,也非營建土石方範疇,但實際上卻是以各種變形的方式在地方流竄,應擴大目前對於載運廢棄物及土石方運輸車輛裝設GPS的法規要求,現在僅桃園、台中、雲林等縣市有自治條例規定,所以要把這些可能因失去市場價值或去化管道受阻而被棄置的物質也納管,避免成為不肖業者規避後端流向管理的漏洞。

針對目前各縣市環、警人員第一線執行砂石車攔查的作業,蘇俊賓也提到營建剩餘土石方土質分類為七類(B1-B7),然而此等分類並未明訂容許雜質比例以判定是否為廢棄物。實務上業者可能以三明治的方式分層裝載,將廢棄物隱藏在下層,造成稽查死角,混淆土石方與廢棄物判別結果。

蘇俊賓建議環境部與內政部應一同制定判定原則或標準,明訂夾雜物的容許比例,同時導入科技化的判別儀器,有了具公信力的驗證機制,稽查人員也可明確的判定,並減少人力負荷。

更多新聞推薦

中國將辦「海峽論壇」 陸委會:該論壇為統戰平台,建議地方政府人員勿出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