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談好宅》建築業迎結構性變革 邁向系統製造化 解析建築工法轉型關鍵


隨著台灣面臨人口老化、缺工潮來勢洶洶,以及極端氣候與地震災害頻率增加,建築產業正迎來一場結構性的變革。
圖、文/戴雲發
過去以現地現作、勞力密集為主的傳統工法,逐漸無法滿足品質、效率與安全並重的現代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出現預組化、系統化的新興工法,將成為未來建築轉型的重要方向。
未來建築的核心不再只是「蓋得出來」,而是「蓋得精準、蓋得安全、蓋得可永續」這三個方向,促成建築工法從工地現場作業,邁向在工廠模組化、生產線化與系統化的新階段。
如此將帶來三優點,一是品質穩定化,工廠預製與現場快速組裝大幅減少人工作業誤差,降低施工品質不一致風險;二為效率優化,透過預組與系統化施工流程,可有效縮短工期、減少重工與錯誤機率;最後則是安全的強化,因工地作業量減少,有助於降低高空作業風險與意外發生機率,且系統化施工品質可控管,讓施工者可精準達到設計者所設計的安全。
鋼筋系統化 增耐震韌性

舉例來說,鋼筋系統化工法為運用「鋼筋系統化的設計規劃」及「自動化加工技術」,來解決鋼筋的加工綁紮與組裝問題,從結構規劃開始,進行全面鋼筋系統化的考量規劃設計,再到專業自動化鋼筋加工廠按照結構設計施工圖說,執行精準確實的一體成型鋼筋彎折施作,屆時鋼筋工班只需以簡單的安裝組立,即可完成。
此工法使不易控管品質的鋼筋工程,藉由鋼筋加工配件化、綁紮標準化與防呆化的簡易施工,來有效解決工地現場的勞力及施工技術性,並達成最佳的鋼筋工程施工品質,藉著鋼筋一體化的圍束力強化,有效提升房屋結構整體耐震力。
鋼筋系統化工法優點在於能將鋼筋在工廠生產成組件化的配件,工人只需在工地做最簡單的組裝即可,這樣不但施工更快速、品質更穩定、耐震韌性再提升,更能確保建造的房屋更安全穩固。除此之外還提供更多額外的效益,包括耐震韌性經試驗確實有效大幅提升、系統牆的防裂防漏水性能提高33%,業界採用的效益及業績都是有目共睹的。
標準化程序 減少勞動力

另一個則是鋼筋預組工法,執行方式是將在工地最耗人力及高技術的柱、梁鋼筋綁紮施工,轉換在鋼筋廠將整個柱、梁的每支鋼筋先預組綁紮完成,形成整體的柱、梁大型構件,再載運至工地,應用吊車或塔吊等吊運機具,於工地現場直接吊裝組立完成,充分利用機械能量替代勞力,減少人力需求同時,藉由鋼筋廠預組的有效品質管控,有效提升鋼筋工程施工品質,強化房屋的結構安全。

此外,預鑄工法將梁、柱、牆等主要結構構件在預鑄工廠內完成,包括鋼筋配置、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置與養護,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後再運至工地。藉由大量機械化、標準化程序,施工品質可充分控制,不受天候與環境干擾。

傳統模板工法需仰賴技術養成多年的熟練工人進行泥作調整,耗工耗時。系統模板工法則運用模組化鋼模與扣件系統,依照設計圖快速組裝,不僅重複使用率高,也能達成免泥作的光滑清水牆面。透過標準化的日式清水模施工準則,系統模板工法能確保立面垂直度、平整度與構件銜接精度,進而減少水泥砂漿用量,達到建築輕量化的同時也降低結構負荷,提升耐震性能。
捨工地手作 轉工程製造
建築業未來的關鍵,不再是單一技術突破,而是整體施工流程的升級─從工地手作,邁向系統製造,也就是將施工轉變為如同製造業般可控、標準化、高效率的流程。這樣的思維轉變不僅能解決缺工困境、提升結構安全,也能降低建築對環境的衝擊,實現「品質、效率、永續」三者兼顧的建築目標。
從921到花蓮強震,無數案例告訴我們,房屋耐震與施工品質息息相關,然而,光有設計圖說與法規並不足夠,施工的可控性、精確性與持續穩定才是關鍵。系統化不僅是未來的工法,更是一場關乎品質、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轉型,唯有積極導入並完善推動,才能讓台灣建築在全球舞台上,穩健走得更遠。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開放式廚房 vs 封閉式廚房一邊是時尚大器、無隔閡的開放式廚房,做菜同時也能和家人互動聊天,空間感滿分; 另一邊是隔絕油煙、乾淨俐落的封閉式廚房,料理起來不用擔心油煙味飄散全屋。
對你來說,哪一種才是最對味的廚房空間?快投下你的一票!住展房市對決,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態度!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發哥談好宅》建築業迎結構性變革 邁向系統製造化 解析建築工法轉型關鍵 】
- 本文出處:住展房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