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種電喊卡,專家點出真正問題:從頭到尾「沒人在算」

文/朱福山
原訂今年底要預告的建物屋頂裝設太陽光電草案,本(11)月5日突然喊卡。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草案尚未公布,行政院也未核定時程;國土署長吳欣修則坦言,原本希望年底施行,但在蒐集民間部門、工廠與社區管理組織等反映後,將會重新研議,不會在今年底公布,暫時還不會涉及民宅。
政策的急轉彎,讓「屋頂種電」這個綠能象徵,再次被推上討論檯面。然而,爭議真正的關鍵並非是否支持綠電,也不是建築師或住戶反對面板本身,而是政策設計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盲點。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要不要種電」,而是台灣在推光電前,從來沒有真正算過:一棟建築到底用多少電?光電能補多少?能源是否能自給?政策是否能降低建築耗能?
垼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劉獻文直接點破核心。他表示,目前的政策設計只規定「裝置面積」,但完全沒有要求建築必須達到多少「實際發電量」或「供電占比」。換言之,只要屋頂面板鋪得夠大,建築就算符合標準,但能不能供應整棟大樓1%、5%或甚至0.5%的耗電量,制度從未要求,也沒有任何驗證機制。
「不知道整棟建築一天用多少電,也不知道光電到底能供應多少,這樣談節能或減碳就比較可惜。」他說,這讓光電成為一個被看得到的政策,而非實際改善建築能源結構的工具。
問題並不只在制度端的缺口,更反映在實際的發電效益上。多數都市住宅基地狹小,屋頂被設備間、水塔、電梯機房與屋突物佔據,真正能放置光電板的面積有限;周邊高樓林立,也讓日照時數不足,實際發電通常只有2到6小時。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汪俊男說得更直接:「都市住宅屋頂太小,樓層太多,本來就發不了多少電。」他指出,若政策強制,建築師當然會依法設計,但效益有限,容易淪為成本內化,而非節能工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社區裝了光電板,卻感受不到節電,不少社區甚至選擇把電全數回售台電,而不是自發自用。劉獻文強調,這與政策原本希望住宅端降低自身用電比例的初衷已偏離,「多數人以為裝了光電,社區電費會變便宜,但實際上常常只能支應公設2、3個小時。」若沒有能源自足率概念,也沒有整合型的智慧能源管理,光電板只是附著在屋頂上的設備,而不是改變建築能源體質的方法。
真正成熟的作法並不在於「裝多少面板」,而在於「整合」。劉獻文以日本為例,當地建商會把整棟建築的總用電量、光電可支應比例、年度節省成本與回收年限全部算給買方看,甚至把能源自足率當成賣點。
台灣則還停在以標章、設備與面板數量作為建築節能指標的階段,「智慧建築的面板只能顯示即時用電,卻沒有要求計算總量,沒有總量,節能就難知道它的效益。」
問題不是光電,而是政策長期把「裝多少」當成「省多少」。專家普遍認為,與其要求每棟住宅都強制鋪面板,不如先建立建築能源盤查制度,讓每棟建築都知道自己的用電量、尖離峰、無效率空調耗損,並同步檢視外殼隔熱、節能設備與光電整合。
政策喊停,並不代表屋頂種電方向錯了,而是提醒社會面對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台灣推動光電多年,卻從未真正盤點建築的能源總量。沒有總量概念,也缺乏整合性的能源管理,綠能自然只能停留在象徵層次。與其匆促推動強制政策,不如趁此機會補上制度缺口,讓光電從屋頂上的配件,真正成為建築能源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1坪換1坪,可行嗎?
從1坪換1坪,看都更的制度困境
豬血湯、陽台與新的家:斯文里的都更故事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屋頂種電喊卡,專家點出真正問題:從頭到尾「沒人在算」 】
- 本文出處:住展房屋網
最新房產新聞
-
-
百坪豪宅逆風前行 『寶璽天讚』奪台中億元級成交冠軍
(11 小時前) -
中市府打造巨蛋好宅東側道路 7.6億元工程正式動工
(12 小時前) -
屋頂種電喊卡,專家點出真正問題:從頭到尾「沒人在算」
(13 小時前) -
桃園中壢工程師屋主的26坪現代宅,中古屋翻新重整格局讓老空間重獲新生
(2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