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4-06-01 | 中央社

台瑞團隊 成功研發比沙粒更小3D列印玻璃傳感器

台灣、瑞典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宣布成功在光纖尖端3D列印出更微型玻璃光學元件,有望整合至量子電腦與矽光子相關應用上,並推動傳感器和成像系統的創新。

這項研究詳細內容發表在ACS Nano期刊2024年4月18卷16期上,並獲選為該期封面。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奈微所(Divis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教授吉爾法森(Kristinn B. Gylfason)、尼克勞斯(Frank Niklaus)與史德梅(Goran Stemme)帶領台灣教育部公費博士生賴立倫與黃柏瀚組成研究團隊,成功在光纖尖端3D列印出更微型玻璃光學元件,尺寸甚至小於人類一根頭髮的橫截面,這項突破性技術有望整合至量子電腦與矽光子相關應用上,並推動傳感器和成像系統的創新。

這項技術核心在於能在光纖尖端直接3D列印出精細的玻璃結構,而無需進行傳統的高溫處理。傳統方法中的高溫處理通常會破壞光纖的完整性;新方法則避免這一問題,保證了光纖的性能和穩定性。

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微納米加工技術,成功地將這些玻璃結構精確地列印在光纖尖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微型光學元件。

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首先,在量子與矽光子領域,這些微型光學元件能精準地控制並傳導光訊號到光子晶片上,從而提升整體傳輸效率。此外,在感測技術方面,這些微型元件可以用來製作高靈敏度的遠程傳感器,實現更精確的遠程環境監測。

這項計畫自2019年起獲國科會與瑞典策略科研基金會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 SSF)聯合獎助。參與的學校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最新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