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 中央社
德國研究機構:動物園猩猩比野生猩猩更具好奇心
環境對動物行為與認知發展的影響有多大?透過比較印尼野生猩猩,以及德國與瑞士動物園的飼養猩猩,德國研究機構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動物園裡的生活環境,大大改變猩猩對待周圍環境的方式與行為。
位於慕尼黑的德國最高研究所與科學團體「馬克思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野生和動物園的猩猩在探索物件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全文刊登在英國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動物園飼養的猩猩經常被用來研究人類認知演化。
根據馬克思普朗克學會聲明指出,對人類嬰兒來說,探索物品可以了解物品的質地與重量,可以促進認知和運動發展,希望藉此研究對在發育的人類嬰兒有更深入的了解。
猩猩也被戲稱為「森林中的人」,類人猿中的靈長類皮毛呈現紅褐色,適應樹棲的生活方式。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和婆羅洲(Borneo)。
據稱,該研究人員分析,年齡介在0.5歲至76歲之間的50多隻猩猩。其中,33隻年齡6個月至76歲的印尼野生動物,另外24隻分別來自德國與瑞士的4家動物園,年齡在7個月至49歲的飼養動物。依照猩猩年齡層,搜集猩猩每天進行的物體操作行為,分析猩猩活動個案。
根據該研究,野生猩猩主要探索自然存在的物體,例如植物、樹皮和樹枝。動物園猩猩則接觸更多類的物品,像是塑膠玩具、拼圖和可堆疊的物體,以鼓勵猩猩的操作和認知參與。
該研究指出,猩猩依據年齡發展出現的探索行為在兩種環境中都一致;然而,動物園裡的猩猩會持續探索到成年,野生猩猩則在斷奶後探索力就會下降,「在野外覓食和不斷保持警惕,可能使野生猩猩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探索」。
研究的主要作者勞默(Isabelle Laumer)在聲明中表示,「猩猩在動物園裡常探索,而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
勞默說,特別令人著迷的是,「即使在探索相同的物體,飼養的猩猩也會表現出更廣泛的行為,並且更頻繁使用工具,或同時操作多個物體」。該研究也指出,野生和動物園的猩猩在探索物件時間上沒有差別。
馬克思普朗克學會動物行為資深研究員舒普利(Caroline Schuppli)表示,這些結果顯示環境對動物行為和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透過比較野生動物與飼養動物,「我們可以更全面了解一種物種的認知潛力」。
位於慕尼黑的德國最高研究所與科學團體「馬克思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野生和動物園的猩猩在探索物件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全文刊登在英國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動物園飼養的猩猩經常被用來研究人類認知演化。
根據馬克思普朗克學會聲明指出,對人類嬰兒來說,探索物品可以了解物品的質地與重量,可以促進認知和運動發展,希望藉此研究對在發育的人類嬰兒有更深入的了解。
猩猩也被戲稱為「森林中的人」,類人猿中的靈長類皮毛呈現紅褐色,適應樹棲的生活方式。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和婆羅洲(Borneo)。
據稱,該研究人員分析,年齡介在0.5歲至76歲之間的50多隻猩猩。其中,33隻年齡6個月至76歲的印尼野生動物,另外24隻分別來自德國與瑞士的4家動物園,年齡在7個月至49歲的飼養動物。依照猩猩年齡層,搜集猩猩每天進行的物體操作行為,分析猩猩活動個案。
根據該研究,野生猩猩主要探索自然存在的物體,例如植物、樹皮和樹枝。動物園猩猩則接觸更多類的物品,像是塑膠玩具、拼圖和可堆疊的物體,以鼓勵猩猩的操作和認知參與。
該研究指出,猩猩依據年齡發展出現的探索行為在兩種環境中都一致;然而,動物園裡的猩猩會持續探索到成年,野生猩猩則在斷奶後探索力就會下降,「在野外覓食和不斷保持警惕,可能使野生猩猩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探索」。
研究的主要作者勞默(Isabelle Laumer)在聲明中表示,「猩猩在動物園裡常探索,而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
勞默說,特別令人著迷的是,「即使在探索相同的物體,飼養的猩猩也會表現出更廣泛的行為,並且更頻繁使用工具,或同時操作多個物體」。該研究也指出,野生和動物園的猩猩在探索物件時間上沒有差別。
馬克思普朗克學會動物行為資深研究員舒普利(Caroline Schuppli)表示,這些結果顯示環境對動物行為和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透過比較野生動物與飼養動物,「我們可以更全面了解一種物種的認知潛力」。
最新科技新聞
-
-
So-net《炫舞狂潮》事前預約正式啟動 破10萬豪華獎品等你拿
(7 小時前) -
Meta推出獨立AI應用程式 挑戰ChatGPT
(7 小時前) -
2025自然美學新選擇!FUJI最新款愛沙發升級AI生成能量場
(8 小時前) -
傑昇為荷包發聲 勞工先搶五一「小確幸」手機平板降價51折起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