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7-22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川普關稅政策效應顯現,美國物價開始升溫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動的貿易政策正逐漸在通膨數據中浮現效應。儘管近月經濟數據顯示整體通膨仍屬溫和,但經濟學家、研究人員和分析師一致警告,關稅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正在逐步轉嫁給消費者,這將為美國家庭帶來更深遠的衝擊。


關稅推動價格上漲的「慢燒」機制


川普政府對多數進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目的是為了重塑國內製造優勢。然而,這些關稅多數是在2025年初開始逐步實施,包括2月針對中國商品、3月針對鋼鐵與鋁材,4月之後更大規模擴展至其他商品。由於政策變動頻繁,有些關稅延後實施、有些突然取消或調整,使得價格影響呈現延遲效應。


此外,供應鏈的延遲也讓關稅效應不像油價變動那樣即時反映。海運貨物從海外運抵美國需時數週甚至一個月,之後還要經過國內運輸與製造加工流程。許多進口商品其實是零組件或原料,需要進一步加工後才能進入市場。


再者,許多企業早在關稅生效前就提前進口備貨,不僅是為了避免可能的港口罷工,也為了因應未來關稅的不確定性。因此,這些早期庫存商品暫時抑制了價格上漲的速度。


成本壓力逐步轉嫁消費者


根據高盛的分析,目前約20%的關稅成本由外國出口商自行吸收,剩下80%則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分擔。高盛預估,最終會有約70%的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未來若本土廠商也開始調漲價格,轉嫁比例恐怕還會上升。


然而,美國企業並不急於將成本全數轉嫁。過去幾年高通膨已經讓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大幅受損,許多家庭已經沒有多餘的儲蓄能再負擔更高的物價。富國銀行經濟學家Nicole Cervi指出:「企業的定價能力正在下降,因為消費支出正逐漸轉弱。」


此外,夏季本來就是美國以服務業支出為主的季節,消費者多將預算投入旅遊、休閒與娛樂活動,對商品價格波動的敏感度相對較低。然而,隨著秋冬返校與節慶季節來臨,商品支出比重將會明顯上升,物價上漲的感受將更為強烈。



川普關稅政策效應顯現,美國物價開始升溫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資料顯示價格已逐漸上升


雖然官方通膨數據尚未全面反映關稅效應,但實際商品價格已悄悄上漲。根據2025年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數個受到關稅影響的商品類別已有顯著價格上漲:


家電價格在4月和5月分別上漲0.8%,創下近四年來單月最大漲幅。


玩具價格連兩個月上升,5月上漲1.3%,同樣創下四年新高。


居家用品、工具和運動用品的價格也加速上升,扭轉了疫情後幾年下跌的趨勢。


根據數據分析公司DataWeave的調查,自1月以來,13個美國大型電商網站上共20萬項商品的價格普遍上升。其中,家居與家具類商品價格連續五個月成長,從2月起漲幅依序為1.1%、2.1%、2.8%、3.7%與4.7%。玩具類產品也在6月比1月上漲3.8%。服飾與鞋類在2月到5月變動不大,但6月開始上升,漲幅達1.7%。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型零售商的漲幅遠超平均。例如Walmart與Target的玩具價格分別比1月上漲7.4%與6.1%。


DataWeave執行長Bettadapura表示,預期未來幾個月價格還會持續上升,關稅所造成的影響將進一步滲透供應鏈。此外,企業為了降低漲價壓力,可能會採取「縮水式通膨」策略,也就是減少包裝內容量,或是擴大自有品牌產品的比重。


通膨可能達轉折點


即將發布的6月CPI數據被視為觀察關稅效應的重要關鍵。富國銀行的Cervi指出:「核心商品類別(不含能源與食品)價格將開始明顯上升,因為關稅成本的傳導開始發酵。」


富國銀行預估,整體CPI可能在今年稍晚達到2.9%的高點,雖然服務類商品的降溫有助抵消部分漲幅,但關稅壓力仍難以忽視。


來自明尼蘇達州聖湯瑪斯大學的經濟學者Tyler Schipper則強調,雖然目前尚無惡性通膨的跡象,但對美國家庭的生活壓力仍相當真實。他表示:「我不太擔心通膨會自我強化,但對於那些生活本就吃緊的家庭來說,任何額外的成本都是沉重的負擔。」


資料來源:https://www.cnn.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