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8-12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咖啡打卡族」橫行辦公室:一場對上班文化的無聲反抗?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同事?他們準時出現在辦公室門口,滑一下門禁卡,向同事寒暄幾句、順便拿杯咖啡,然後不久後就悄悄消失,繼續在家遠端工作。這類人現在有了個新稱號 「咖啡打卡族」(Coffee Badger)。


這個新興詞彙雖然帶點幽默,但在全球企業董事會中卻正引發嚴重焦慮。「咖啡打卡」本來是後疫情時代、應付返辦公室政策的小聰明,如今卻變成企業文化的重大挑戰,暴露出雇主與員工在上班期待上的深層矛盾。


咖啡打卡已成常態,非少數行為


根據多項調查,美國有高達44%的混合辦公(Hybrid Working)員工承認自己是咖啡打卡族,而在一項針對2000名員工的調查中,有58%以上坦言曾這樣做過。更驚人的是,75%的企業表示他們正苦於應對這種現象,這說明它早已不是某些科技新創或跨國公司的特例,而是跨產業、跨規模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三星美國半導體部門為例,《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該部門對咖啡打卡現象已忍無可忍,不但公開譴責這種行為,還推出了專門的返辦公監控系統。三星雖在內部宣稱「走廊上笑容變多了」,但同時也強調將由管理階層使用新工具,確保員工「實質」履行辦公室工作的期望,而不只是來喝杯咖啡就走人。


不只三星,亞馬遜也對咖啡打卡展開全面圍剿。該公司開始逐一約談那些沒有「實質待在辦公室」的員工,要求他們理解「與同事共處的重要性」,並實施最低駐辦時數的規定,光是刷卡已無法敷衍交差。


為什麼企業這麼頭痛?


返辦公政策本意是要恢復疫情前的工作常態,提升團隊合作與生產力,但結果卻引發一場無聲的員工反抗,尤其是對千禧世代(Millennials)來說,他們正巧妙運用混合辦公政策,在遵守最低要求的同時,盡可能減少通勤與無效社交的時間。


更令人驚訝的是,一項研究指出,有47%的主管也承認自己會咖啡打卡,這比例甚至高於普通員工的34%。這說明,這不只是一線員工的抵抗策略,而是從上到下、全體辦公室文化的潛規則。



「咖啡打卡族」橫行辦公室:一場對上班文化的無聲反抗?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企業怎麼應對?


在這場難以量化、卻影響深遠的行為浪潮下,企業正試圖用各種方式回應。


首先是更嚴格的監控。根據Gartner報告,早在2022年,就有超過六成的公司開始追蹤員工門禁卡的使用情況,這個比例在疫情後急遽上升,有些企業甚至開始安裝實體定位器、要求登入內網或拍照打卡,目的就是要抓出只來打卡就跑的員工。


其次,是針對駐辦時數提出明確要求。亞馬遜的政策已從「刷卡一次」進化到「至少幾小時在辦公室」,強調工作的「質」與「量」都必須到位。


也有少數企業試圖跳脫傳統,將重點從「工作時數」轉向「實際成果」,透過目標導向的績效評估,來鼓勵真實的辦公參與。不少公司也開始改善辦公環境,提供免費午餐、靜音室、按摩椅,甚至更多彈性安排,希望讓員工自願回來,而不是被迫回來。


其實問題更深層


但咖啡打卡真正揭示的,不只是員工不想來上班,而是他們對傳統辦公模式已產生根本性的懷疑。


2025年的白領工作者早已習慣高效率的遠距辦公,當他們發現「在辦公室的時間」跟「工作表現」根本不成正比時,返辦公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形式、表演。對這些員工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成果與彈性,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裡裝忙。


而企業若只是一味加強監控或祭出懲罰,反而可能加劇員工的疏離與不信任,導致人才流失,甚至讓整體工作文化更加僵化。


未來的辦公室,該怎麼辦?


咖啡打卡不會很快消失,因為它已經不是一種小動作,而是一種態度 它反映了現代白領對工作自由的渴望、對通勤與辦公室政治的排斥,以及對過時管理模式的反思。


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企業不能只想著「怎麼讓員工多待幾小時」,而是要思考:「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留下來?」辦公室的價值不是靠打卡證明,而是靠創造一個員工願意投入、互動、成長的環境。


與其打壓咖啡打卡,不如理解它背後的訊號:這是未來工作文化進化的前奏,而不是一場紀律崩壞的災難。如何打造一個讓人想「留下來」的辦公空間,將是所有企業在這場文化轉型中的關鍵課題。


資料來源:https://fortune.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