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藍領工作反而更有保障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AI科技當道,不少人開始擔心工作恐怕不保。諾貝爾獎得主、常被稱為「AI教父」的電腦科學家傑弗瑞·辛頓 (Geoffrey Hinton) 認為,較其他行業而言,那些需要體力勞動和專業知識的工作反倒受現代科技的影響最小。
即使人工智慧快速崛起,機器人技術不斷進化,許多技術專家與技職人員都認為,技能型工作仍能為勞工提供長期的就業安全,因為這些事是電腦無法取代的。辛頓最近在談論人工智慧的podcast中甚至鼓勵人們去培訓成為一名水管工,他說:「我認為水管工的風險較小,像法律助理、律師助理這類職位,很快就不再需要了。」
日前微軟公布了一份 AI可能威脅的職業清單。在榜首的最受威脅職業包括:口譯員、歷史學家、客服與業務代表,以及作家。相對安全的工作則包含:屋頂工、鐵路與挖泥機操作員、危險物清除員與油漆工。在醫療領域,抽血技師與護理助理也被認為較安全。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步,許多體力勞動崗位預計將長期存在。自動化對這些工作的威脅較小,因為它需要人工安裝設備,而且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多數已接近退休年齡。畢竟AI 不能更換零件,也不能即興做出判斷。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雖然市場上充斥著「AI 會搶走工作」的聲音,美國勞動市場確實開始出現放緩跡象,但AI造成的實質失業證據仍不多。甚至被認為最危險的軟體工程師職位,目前似乎也未受到明顯衝擊。不過,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AI 相關的失業潮終究會出現。
不論AI 最終是否真的奪走大量工作,這種想法本身已足以讓許多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線上平台Resume Builder 調查逾1,400名Z世代,發現42% 已投入或正追求藍領、技職工作,原因是避免學生貸款與降低AI取代風險。對無學位者而言,藍領工作提供較穩定的財務出路;而男性無論學歷高低,都比女性更傾向走藍領職涯。
然而,AI 也可能逐步滲透到這些職位。機械自動化的進步 — 從類人機器到專業型機械 — 結合 AI,正在追趕人類。機器人技術的蓬勃發展將開始取代入門級工作,例如卡車駕駛和設備搬運,但要開始理解這些複雜的工作,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總而言之,雖然 AI 的崛起確實帶來職場的不確定性,但技能型與需要人性判斷的工作仍具優勢。未來的關鍵,或許不是與科技競爭,而是學會與之共存,找到人類無可取代的價值。
Reference:
Blue-collar jobs are gaining popularity as AI threatens office work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科技新聞
-
-
STUDIO A iPhone 17 新機預約開跑 買就送健康好禮
(8 小時前) -
演唱會詐騙手法多!Threads三大安全工具提升詐騙辨識力
(10 小時前) -
RecCloud重磅升級 全新影片生成器支援長影片生成
(10 小時前) -
國際半導體展盛況空前 台灣晶片外交受矚目、AI商機夯
(1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