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兩次穩定親密互動,有助男性降低心血管風險 長期研究揭關鍵生活習慣
根據最新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適度的性行為頻率可能對男性心臟健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這項由中國青島大學領銜的研究,追蹤了17,243名美國成年男性,發現每年約103次的性行為(即每週兩次)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早逝的風險。
研究方法與背景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及全國死亡指數(NDI)資料庫,對年齡介於20至59歲的男性進行長達近9年的追蹤。透過多重Logistic迴歸與Cox比例風險模型,研究分析了不同性頻率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全因死亡率,並以Kaplan–Meier生存曲線及restricted cubic spline方法確認性頻率與健康風險之間的U型曲線關聯。
主要發現與結論
研究指出,每年性行為少於12次的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與早逝的風險最高。當性行為頻率達到每年52至103次時,風險逐步下降,達到最低點。然而,超過103次後,保護效益開始趨緩,甚至可能略有反彈,顯示過度頻繁的性行為可能帶來生理壓力
。
(圖/AI生成示意)
此外,研究發現,除了部分年齡段(如44至59歲)外,大多數年齡及族群皆呈現性頻率與健康風險的U型或L型關係,顯示過低或過高的性頻率都可能不利於健康。
專家解讀與臨床建議
醫界指出,性頻率不僅反映身體狀況,也與情緒、心理壓力及親密關係品質密切相關。性行為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腎上腺素),提升心臟與精神健康,並可能降低前列腺癌與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
然而,過低的性頻率可能反映潛在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或內分泌失調;過高頻率(如每天超過一次)則可能構成生理與心理壓力,引發疲勞或身體負荷。研究作者建議,若發現性頻率異常,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對公眾與醫療社群的影響
對一般成年男性而言,維持每週約兩次的性頻率(年約100次),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即使每週僅一次(年約50次),亦具有明顯保護效益。專家建議,應避免將性生活機械化或極端化,重視身心及情感共振,並確保雙方同意與舒適度。
對於醫療體系與政策制定者,將性健康納入一般健康風險評估工具,視為老年或慢性病監測的輔助手段,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不同族群(如女性、長者、有心血管病史者)的性頻率與健康關聯性,並深入評估性頻率、情緒壓力與代謝指標交互作用的機制。
結語
這項研究強調,性頻率既是身體健康的反映,也可能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輔助手段。中等頻率的性生活(每週1至2次)可顯著降低男性罹患心臟疾病與死亡風險;性頻率過低或過高則可能反映身體或心理壓力。專家呼籲,性健康不僅關乎親密與感情,更與生理指標密切相關。將其納入健康管理,不但能促進生活品質,也可作為預防性策略的一環。醫療專業者與研究人員應進一步探討性頻率與慢性病之間的交互影響。
更多eNews報導
日圓甜甜價再現!今早出現「0.2019」 10萬台幣換出近50萬日圓
快訊/台中某大學驚傳墜樓!男自行入校墜落 搶救後傷重宣告不治
最新社會新聞
-
-
陳梅慧生前分析報告助破案!竹聯幫背景詐騙集團落網
(6 小時前) -
影/剴剴生母解送新北地院遭裁定羈押!
(6 小時前) -
高市現冒用水利局名義假簡訊 警方澄清與市府無關、籲慎防誤信誤傳
(6 小時前) -
歌手施文彬甫教學!台大營隊驚傳食物中毒 逾10人送醫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