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提前四年勝利?北京八十周年紀念引爆時空錯位爭議,學界期刊與史料再釐清抗戰主體
(圖/AI生成示意)

北京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引發爭議
「竟然提前四年勝利?」北京八十周年紀念引爆時空錯位爭議,學界期刊與史料再釐清抗戰主體在抗日戰爭勝利滿八十周年的節點上,北京高調舉辦系列紀念與閱兵活動,對外強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贏得抗戰勝利」;然而,歷史時間線的鐵證清楚顯示: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里號簽署降書時,代表中國在場並簽字的是「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於四年後的1949年10月1日才宣告成立。這種「1949年成立的國家竟然在1945年成為勝利國」的敘事,被外界批評為將政治宣傳置於史實之前,引發國際媒體與學界的再度爭辯與釐清。(National Archives, 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歷史部)
(圖/AI生成示意)日本在東京灣美軍戰艦「密蘇里號」(USS Missouri)甲板上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一方的簽署者為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
1945年中國代表簽署日本投降書的歷史事實
一、時間線與鐵證:誰在1945年代表中國?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軍戰艦「密蘇里號」(USS Missouri)甲板上正式簽署投降書。歷史檔案清楚列示簽署代表國名與姓名,其中中國一方的簽署者為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同日多國代表依序具名。美國國家檔案館與密蘇里號紀念館的原始資料,反覆印證此一事實。(National Archives, 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除了東京灣的總體降服,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亦舉行「中國戰區」受降典禮,由中華民國參謀總長何應欽接受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此一「國內戰區受降」與「聯軍總受降」互為補充,構成中國戰場結束的雙重歷史節點。公開報導與史料照片均可查核。(維基百科, 中國日報, 人民日報)
(圖/AI生成示意)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內,中華民國參謀總長何應欽將軍坐在桌前,代表中華民國接受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並簽署投降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背景分析
二、1949年的成立:新政權與戰後的時間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係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告成立,屬於二戰結束四年之後的新政權。此一時間差,構成今日爭議的核心:既然二戰勝利發生於1945年,則「誰是戰勝國的代表」自然應回到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美國國務院史料、學術百科與通史權威皆收錄此一時序。(歷史部,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維基百科)
八十周年盛典與歷史敘事爭議
三、最新發展:八十周年盛典與輿論焦點
今年(2025年)中國官方以閱兵、展演與外交儀典標示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並在官方論述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戰時的核心領導角色。國際媒體將之視為內外兼具的政治訊號:對內凝聚民族情緒,對外展示軍事與外交場景。報導同時指出,北京儀式性敘事淡化中華民國在戰時的國際地位與前線軍事承擔,亦致使臺北方面公開反駁「敘事錯位」,強調簽署降書與承擔主戰的歷史主體。(Reuters, The Times)
多家評論亦提醒,這波紀念在話術上強調「人民」與「中共領導」,以整合戰時多線作戰與敵後游擊的碎片記憶;但此種「再敘事」與教材調整,恐致歷史責任歸屬、同盟互動與戰時決策的複雜性遭簡化,進一步引發鄰近國家與學界的疑慮。(The Week, 澳洲人)
戰爭記憶的再書寫與民族主義影響
四、期刊與學界:關於戰爭記憶的「再書寫」
從學術研究來看,記憶政治與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戰爭敘事中早已是長期主題。「China Quarterly」2007年的經典論文指出,改革開放後官方對「抗日戰爭」的公共記憶出現「新式回憶」:在保留共產黨武裝抗戰傳統敘事之際,逐步納入國民政府正面戰場貢獻的論述,但呈現方式仍以民族主義框架為主導。這說明官方敘事並非靜止,而是會隨政治與外交需求擺動。(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另有近年同行評審研究指出,戰時老兵記憶在中國的公共空間長期「可見度不足」,相關紀念多受制度化邊界與選擇性呈現的影響;這種對記憶載體的篩選,形塑了大眾對「誰在前線、誰承擔犧牲」的印象,並對今日政治社會帶來回響。(SAGE Journals)
學者亦提醒,1980年代以來官方博物館體系(例如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策展語言,部分呈現民族受難與勝利的線性敘事,減少了對聯軍協作、複雜內政與戰略分歧的多維討論,進一步固化了「單一英雄敘事」。早期對該館的經典學術分析,至今仍是討論中國戰爭記憶政治的基礎文獻。(library.fes.de)
正面與敵後戰場的軍事承擔分析
五、史實回到軍事承擔: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
回到軍事層面,抗戰八年期間的正面會戰(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主要由國民政府國軍承擔;同時共產黨武裝在華北等地開展敵後游擊與破襲。戰時的「雙線抗戰」本就複雜多元,不是一句「誰領導全民族抗戰」能概括。學界多主張,以原始檔案與戰史學整合視角評估各方作用,才更接近真實全貌。此處,簽降儀式與國際法脈絡格外重要——因為它們決定「國際承認與法律主體」:1945年的兩場關鍵受降活動,無一不由中華民國代表主持與簽署。(National Archives, 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維基百科)
(圖/AI生成示意)
國際媒體對八十周年的看法
六、最新輿論:國際媒體如何看「八十周年」
今年的紀念活動在國際社會引來兩層討論:第一層,對中國在二戰中艱鉅犧牲的承認——包括平民傷亡與城市破壞的沉重代價;第二層,對北京近年「敘事再造」的質疑——例如是否過度淡化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是否將同盟國援助與協同作戰的歷史壓縮,乃至於是否以巨型閱兵與政治儀式進一步「國家化」記憶。在部分評論中,這些問題被視為當代民族主義與地緣政治訊號的延伸。(Reuters, The Times)
社群平台熱詞「竟然」的流行原因
七、為何「竟然」會成為社群上的關鍵字?
社群平台熱詞「竟然」之所以流行,正因它道出時間與邏輯的矛盾:一個1949年才成立的政權,如何在1945年的國際法律行為與戰勝國框架中「現身」?從法律與外交文書的角度看,1945年中國的國家代表權屬於中華民國;從戰爭記憶與政治宣傳看,今日的北京則試圖以「歷史延伸」的方式將勝利記憶收編為新中國的「前傳」。兩者的張力,正是輿論反應強烈的原因。(National Archives, 歷史部)
學術與新聞互證的三位一體證據鏈分析
八、學術與新聞如何互證:期刊研究+原始檔案+即時報導
在方法論上,釐清此類歷史政治爭議,須採「三位一體」證據鏈:
其一,原始檔案與官方文書——例如密蘇里號簽署文件與戰區受降紀錄,確認1945年誰被承認為中國代表;這些屬可檢索、可核對的第一手材料。(National Archives, 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其二,同行評審期刊研究——例如 China Quarterly 關於「新式回憶」的論述、戰爭博物館記憶政治的經典分析,以及對老兵記憶可見度的近年研究,能說明「為何今天的官方敘事與群眾記憶會與史實呈現張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library.fes.de, SAGE Journals)
其三,即時新聞與跨國採訪——在八十周年當下,路透等國際媒體對閱兵與外賓出席、儀式話語與外交訊號的紀錄,提供「此時此刻官方意圖」的觀察窗口,補足歷史脈絡與政治語境。(Reuters)
臺灣國際定位與歷史敘事影響
九、對臺灣與區域的含義
從臺灣視角,維護戰時史實不僅是尊重犧牲,更關乎今日的國際定位與話語權。當外部敘事逐步將1945年的勝利「歷史延伸」為1949年後政權的資產,臺灣如何在國際社會重申「當年的法律主體」與「正面戰場承擔」,將成為長期公共外交與史學教育的關鍵課題。此外,區域層面上,歷史敘事的拉鋸也容易與現代軍事展示、經濟壓力與外交動作交織,進一步影響東亞安全感知。(The Times)
面對爭議新聞的五個關鍵提問
十、面對爭議的新聞專題框架:五個關鍵提問
第一,誰在法律上代表中國簽署二戰結束文件?答案已由檔案確立:中華民國。(National Archives)
第二,中國共產黨在戰時的軍事作用如何定位?敵後戰場的游擊戰與統戰策略構成一翼,但其與正面會戰在規模與承擔上屬不同範疇,需以戰史多元資料綜合評估。
第三,為何1980年代後中國戰爭記憶出現「再書寫」?期刊研究指出,民族主義教育、博物館敘事與外交環境共同推動了新敘事的成形。(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library.fes.de)
第四,2025年八十周年紀念的訊號為何?國際媒體將其解讀為內外並進的政治儀式,既面向國內凝聚,也向外展示聯盟與軍力象徵。(Reuters, The Times)
第五,輿論為何大量使用「竟然」?因為它凸顯了時間與邏輯的落差,並質疑將勝利記憶「跨時收編」的正當性。
(圖/AI生成示意)
風險與建議:歷史敘事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十一、風險與建議:如何讓歷史回到史料
歷史敘事若脫離時間線與法理脈絡,將帶來三層風險:
一是國際信任的折損——當檔案與宣傳相互抵觸,外界對敘事的信度降低。(The Week)
二是學術公共性的流失——若公共空間僅剩單一路徑,戰時多元記憶(包含老兵、盟軍、地方社會)便難以浮現。(SAGE Journals)
三是區域互信的弱化——當儀式政治凌駕史料,歷史就更易被當作政策工具,增加周邊疑慮。(Reuters)
對此,新聞與教育部門可採取三項做法:
其一,以檔案數位化與開放存取為基礎,建立「可核查」的公共史料庫;
其二,推動跨境口述歷史計畫,讓不同陣營與民間記憶進入學校與媒體;
其三,設定「歷史爭議專題週」,要求校園與媒體以一次史料、二次研究與即時新聞三線並行的方式,訓練大眾的史料判讀。
歷史與事實的警鐘提醒
十二、結語:當「竟然」成為提醒
八十年後再回望,抗戰的勝利屬於為自由與尊嚴付出的人們,也屬於那一串嚴謹的法律文件與國際秩序重建程序。當前的爭議提醒我們:歷史既是記憶,也是方法;既要承認中國在戰時的巨大犧牲,也要尊重戰時法律主體與外交行為的基本事實。1949年的新政權可以主張承襲「中國」之名義,但不能抹去1945年在國際場合具名簽字的那個「中國」。在資訊透明的時代,「竟然」不該成為歷史的常態,而應成為我們面對敘事與事實不符時的警鐘——將討論帶回時間線、帶回檔案、帶回期刊研究,才是對歷史與未來最起碼的尊重。(National Archives, 歷史部)
戰爭記憶與歷史文獻分析
主要佐證與延伸閱讀(節錄)
原始檔案與史實節點: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投降文書」、密蘇里號紀念館簽署名錄、南京「中國戰區受降」圖文記錄。(National Archives, 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維基百科)
政權成立時序:美國國務院《歷史里程碑》、大英百科與通史。(歷史部,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同行評審期刊:China Quarterly 關於戰爭記憶「新式回憶」與博物館敘事;SAGE 期刊關於中國老兵記憶與公共空間。(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library.fes.de, SAGE Journals)
最新新聞與評論:路透關於八十周年紀念的現場觀察與外交訊號、《泰晤士報》對閱兵的國際脈絡分析;補充閱讀另見專題與評論文章。(Reuters, The Times)
更多eNews報導
26歲百萬網紅驚傳車禍!遭甩飛車外慘亡 「死亡預告成真」網嚇壞
「孫生離世,我也會離世」網紅DK道歉關機 坦言:聖母病發作
最新社會新聞
-
-
領先全國!北市AI教育開花結果 教材、師資、成果亮眼
(38 分鐘前) -
3姊妹台東山上飲茶「意識混亂、瞳孔放大」急送醫! 衛生局:疑誤食野菜中毒
(58 分鐘前) -
第6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 苗栗三義等慢城鄉鎮代表共推台灣慢城願景
(1 小時前) -
高雄觀光局「澄清湖野餐日」活動 結合棒球文化創一日遊新路線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