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祖先的獵徑到孩子的課堂 花蓮原教中心教材開啟教育新視界

【互傳媒/記者 高哲偉/花蓮 報導】由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原住民族教育教材/學習資源/實驗學校本位教材發展工作坊」於今(15)日在國教院臺北院區隆重登場,來自全台的教材研發團隊齊聚一堂,共同展現原住民族教育的創新成果。其中,花蓮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精心設計的數學教材,以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為核心,融合「空間與形狀」、「數與量」及「資料與不確定性」三大數學主題,成功吸引現場師生與專家目光。透過VR沉浸式情境展示,讓參與者身歷其境地走入太魯閣族的生活智慧場域,展現文化與科技交織的教育深度,成為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在文化的土地上,種下數學的種子,是我們對教育的深刻承諾。這套教材不僅讓原住民孩子看見自我文化的價值,也讓所有孩子學會尊重多元。」她肯定原教中心團隊的創新與努力,並強調未來將持續支持文化回應式教材的推動,擴大其影響力。教育處處長翁書敏也指出:「原住民族教育不能只是『學習文化』,更要讓孩子『在文化中學習』。」這次教材正是最佳實踐,打破學科與文化之間的界線。花蓮原教中心召集人化仁國小邱忠信校長則分享:「這是從對話起步的旅程,凝聚了教師、學者、學生三方心力。從校園實地觀課、議課到教材修訂,我們一起打造了屬於花蓮、也能走向世界的教學藍圖。」編輯團隊來自花蓮境內7所學校的校長主任及老師,分成三個不同專業背景群落分工合作,他們強調這是跨領域共創的成果,是一張種下希望的學習地圖。
這套教材設計九個教學單元,主要以太魯閣族祖先狩獵智慧為核心,包括陷阱設計、家屋空間規劃、獵徑路線選擇等內容,皆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結構與邏輯推理。教材編輯團隊以「文化為真、數學為實」為教材編輯理念,期待的不是只讓文化內涵成為數學學習的情境,而是能成為數學學習的精髓,也就是說在文化裡找到數學的成分,並在文化的情境中去學習數學。教材總編輯大興國小劉仁傑校長表示:「我們不是把文化作為包裝,而是真正進入文化生活脈絡,萃取其中的數學邏輯並轉譯為教學語言。」現場公開專案簡報說明與VR教材體驗區,不僅展現教材內容的教學可行性,也使參與者深刻理解文化融入教學的價值。
這套教材不僅是花蓮教育團隊的心血結晶,也為原住民族教育的未來發展注入全新想像。未來,原教中心將持續推動教材於縣內校園實踐,並拓展至全國原民教育現場,成為文化永續與跨域教育的重要試金石。縣府亦將以此次發表為起點,推動更多以「文化為根、學科為翼」的教材研發工作,讓孩子從文化中啟程,走向世界。此次成果發表同步展出全國各地原教中心的教案與教材作品,並由國教院安排座談交流,促進編輯經驗對話與政策實踐的融合。花蓮的教育團隊透過這次發表,展現地方教育的創新能量,也讓原住民族教育不再只是傳承的延續,更是未來學習的方向。
最新社會新聞
-
高雄市府: 譴責以司法調查中弊案類比國家重大經建計劃亞灣2.0
(7 小時前) -
「我與柯文哲沒有私人恩怨」 林欽榮:只是志不同、道不合
(8 小時前) -
新莊「地藏庵遶境」將登場 警為防暴力滋事簽「行動公約」
(8 小時前) -
高雄亞灣2.0招商有成 成功鴻海、輝達等國際大廠進駐
(8 小時前) -
議員暗諷修樹配合選舉看板 陳其邁:將檢討程序拆違規廣告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