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騎行尖山水路記 椬梧濕地教育實作啟航 雲林串連科學與文化共生守護

【互傳媒/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縣政府昨(11)日與宜梧國中攜手推動「114年度口湖鄉重要濕地生態教育推廣活動—尖山大排水路記」,以MOOVO公共自行車為載具,帶領師生沿尖山大排水路實作巡禮,於五處定點進行鹽度檢測,將科學方法與在地文化串連,打造一場兼具低碳、科學與人文的濕地現場教學,讓孩子在踩踏的每一步都能親近自然、理解環境。

雲林楦梧濕地教育騎行師生出發前安全確認,完成13公 里挑戰。(記者廖承恩翻攝)
椬梧濕地位於北港溪與牛挑灣溪交匯出海口,面積近四百公頃,是雲林沿海重要之泥灘地濕地。該地能調節水文、涵養生態,並提供候鳥中繼停歇地及碳匯功能;在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挑戰下,其保護與永續利用更顯關鍵,縣府因此結合集體能量推動長期監測與環境教育,視濕地為兼具生態與文化價值的活教材。
本次活動結合國家公園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國立嘉義大學等專業資源;縣府農業處指出,透過學術與實務的橫向合作,讓學生能在真實場域中運用科學儀器採樣、紀錄數據並歸納分析,從實作中培養問題意識、批判思維與團隊協作,將抽象的環境議題化為可檢驗的科學步驟。

尖山大排水路記騎行體驗,楦梧濕地教育結合科學文化學子順利完成13公里挑戰。(記者廖承恩翻攝)
張麗善表示,口湖鄉擁有成龍與椬梧兩處地方級重要濕地,縣府將濕地保育視為整體防洪、淨水與生物棲地保全的核心工作。她強調以「人與自然共生」為教育主軸,並以低碳移動的方式落實永續理念,期望學生成為守護家鄉的實務力量,將在地情感轉化為長期守護的行動。
活動沿途亦穿插在地文化景點—忠義公廟與七品夫人廟等,讓青年在場域學習中體會歷史與生態的相互牽連,理解文化場域如何影響環境認知。MOOVO運點科技與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提供技術與教學支援,使科學觀察與生活脈絡緊密結合,深化環境教育的生活化與落地性,打造跨界合作的示範場域。

雲林植梧濕地生態教育啟航 ,師生低碳騎行實測鹽度,親身體驗守衛海岸第一線。(記者廖承恩翻攝)
縣府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學校─社區─專業團隊」三方合作模式,建立濕地教育長期化、在地化的學習平台,並邀請更多學校與社區加入守護行列,透過持續監測、課程設計與社區參與,讓年輕一代在實務經驗中扎根環境保育意識,共同書寫濕地永續的未來。
最新社會新聞
-
-
公館鄉幸福巴士通車 鄉親就學就醫購物更便利
(15 分鐘前) -
台東縣府推出中秋禮盒 用行動支持庇護工場助身障者就業
(23 分鐘前) -
花蓮縣長徐榛蔚獲頒台灣傑出永續治理首長獎
(26 分鐘前) -
花蓮職探所點亮職涯第一哩路 縣府攜手企業培育在地新力量
(2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