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1° )
氣象
2025-10-01 | 創新聞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深度報導】你可曾想過,當父母頭髮斑白,仍要守在孩子身邊擔心:「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誰能陪他走下去?」這是許多心智障礙者家庭的日常焦慮。對多數人來說,退休意味著休養生息、展開新人生;然而對憨兒與家屬而言,退休卻像是另一段孤獨的開始。當孩子因年齡漸長而失去工作、失去朋友,甚至失去生活的節奏,家庭往往陷入無力與徬徨。

喜憨兒基金會的最新調查指出,超過九成家屬對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一知半解,甚至僅有不到兩成曾與孩子討論過退休規劃。對他們來說,未來是一道難以解答的題目——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盼著那一天晚一點再來。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喜憨兒基金會舉辦「笑容永續 支持延續──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邀請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院長汪浩、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邱滿艷等專家,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議題進行深度對談。(圖/主辦單位提供)

35歲就開始退化,家庭壓力無處逃

研究顯示,心智障礙者比一般人更早出現退化徵兆,35歲以後便可能伴隨肌力衰退、癲癇或腦性麻痺等疾病。照顧壓力因此不斷加重。
喜憨兒基金會針對208位憨兒家庭的問卷顯示:

  • 七成家庭不清楚退休後資源如何尋找
  • 九成以上對政策一知半解

一位憨兒母親分享:「孩子的病況複雜,要找到適合的機構非常困難。我只能提醒其他家長,要提早準備,因為那一天總有一天會來。」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喜憨兒基金會今年聚焦「職場第二曲線」與「笑容永續基地」兩大關鍵願景,盼為憨兒的人生下半場提供穩定且多元的支持系統。(圖/主辦單位提供)

30周年論壇:搭建社會對話的平台

邁入30周年的喜憨兒基金會,選擇以「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作為紀念,邀請政府單位、學界與家屬齊聚,首次大規模正視「老憨兒」的課題。

  • 職務再設計:留住憨兒的成就感
    臺師大邱滿艷副教授分享,一名庇護工場員工因年紀漸長腰痛難耐,工場僅透過「增高攪拌機」的調整,就讓他重拾工作順暢度。她強調,職務再設計應成為終身理念,透過小小改變,就能讓憨兒延續職涯,維持自信與成就。
  • 共生社區:讓憨兒不被孤立
    逢甲大學汪浩院長提出「共生社區」的新思路,主張讓憨兒在熟悉的社區中繼續生活,參加活動、成為志工,避免與社會脫節。他提醒,過度照顧不是愛,而是束縛,唯有共生與互助,才能兼顧尊嚴與生活品質。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邱滿艷強調職務再設計應被視為貫穿生涯的理念,善用資源便能讓心智障礙者在有限條件中創造無限可能,幫助更多人走向圓滿人生。(圖/主辦單位提供)

喜憨兒的兩大方案:為「下半生」找出口

基金會同時宣布兩大行動方案,盼為憨兒的「下半生」提供具體支持:

  • 職場第二曲線
    • 導入個案管理與智慧健康平台
    • 定期追蹤健康、預警退化徵兆
    • 協助憨兒延續一技之長
  • 笑容永續基地
    • 結合復健、體能訓練與第二專長培訓
    • 推動交通安全系統,降低通勤風險
    • 讓退休憨兒仍能自理、參與社會
  • 基金會提醒:「沒有最理想的機構,只有最適合孩子的地方。」家屬在挑選時,除了照護品質,也應考量與家人生活的距離與連結。


    讓笑容延續:喜憨兒基金會30年後的新使命
    ▲喜憨兒基金會最新調查發現高達九成的家屬對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一知半解,七成的家庭不清楚退休後可以向哪些單位尋求協助、爭取後續資源。(圖/主辦單位提供)

    從陪伴到延續:讓笑容不止於今天

    30年來,喜憨兒基金會已為憨兒創造上萬個工作機會,讓他們在人生舞台上發光。如今,當憨兒逐漸步入人生下半場,基金會更希望集合社會的力量,築起一張支持網,讓笑容能持續延展,不因年齡而中斷。

    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陪伴的開始。
    如果我們願意伸出一點點手,憨兒與家屬就能看見明天的希望。

    因為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我們替自己準備了多少,而在於我們能讓多少人的生命,依舊綻放笑容。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