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7° )
氣象
2024-08-19 | 新頭條

「2024防旱治水論壇」 倡議自然為本緩解氣候變遷衝擊

「2024防旱治水論壇」 倡議自然為本緩解氣候變遷衝擊

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賴清德總統於8月8日下午在總統府召開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致詞時表示,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抗旱和防水災的應變中心,接連甚至同時開設的次數,就至少有19次之多,指出百年大旱與暴雨風災,愈來愈是夾雜而至;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今年11月11日—16日將首度來台灣舉辦年會,台灣的防旱治水議題勢將受到關注。為此,中華民國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於8月17日,在宏毅宏榮宏南聯合活動中心(楠梓區宏毅二路南十二巷2號),舉辦「2024防旱治水論壇」,邀請前環保署長魏國彥講座教授(曾任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現為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前立法委員、王科文化基金會董事林壽山與談,並邀請高雄地方意見領袖、公民團體代表與會。


孫健萍開幕致詞時表示,極端氣候下,多重災難迸發,為避免乾旱時,人民飽受缺水之苦;另一方面,颱風肆虐及海平面逐年上升,則又導致人民深受水患之苦。台灣有必要集合社會各界的卓越經驗與智慧,以宏觀的政策視野來提早因應;共同為避免乾旱、遠離水患,營造安全永續的宜居環境來努力。


孫健萍表示,首場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針對極端氣候多面向探討,其中人類製造碳排放是氣候變遷主因之一,對於核心的能源政策問題避談過去八年以「火力發電養綠能」的作法,導致碳排與氣候變遷避而不談;在談到半導體、AI等高耗能產業,亦對於綠能過度期待,而在能源接續問題上,未能清楚釐清核能選項。因此,倡議台灣跟上歐盟腳步,立法通過核能爲潔淨綠能,並引進最先進的核能技術逐步淘汰火力發電。除了為台灣發展ET能源產業找到出路,亦對氣候變遷做出抗暖化的具體貢獻。孫健萍並建議賴清德總統應釐清這幾項問題: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有何具體調適策略?這與當初的永續發展委員會和能源減碳辦公室區別何在?目前的調適策略是否考量到整體生態系的平衡?



「2024防旱治水論壇」 倡議自然為本緩解氣候變遷衝擊
▲2024防旱治水論壇活動海報。(圖/中華民國社會服務協會提供)

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從地質的觀點出發,主張「灰(水壩、堤防、攔砂壩)綠(大自然)聯手,與藍(水環境)共生」的思路,以「自然解方」治山防洪、與水共生;強調應「師法自然」,讓生物圈與技術圈調和與共同演化,高雄水岸城市也許可借鑑2018年獲得歐盟綠葉獎(2018 European Green Leaf Award)的「比利時魯汶:水友善之城」(Leuven,Belgium:Water-friendly City)從「工程為本」轉軌為「自然為本」的做法來予以優化、精進。


前立法委員林壽山表示,目前許多公共工程(當然也包括滯洪池等各項水利工程)多是在大企業、建商藉由資本驅動政商力量下所推動,缺乏從小市民、中產階級、公民社會角度出發的政策倡議與論述;孫理事長從艱困中成長,二十多年來投身公民運動,長期關懷弱勢關懷、倡議「助強扶弱」的產業政策、關注民生經濟、永續發展等福國利民的政策議題,這種正向思維與力量正是台灣蛻變重生、翻轉發展軸線的重要關鍵。


魏國彥進一步指出,台灣每年輸入海的沉積物大約有3.3億公噸,東部溪流少且短促,但輸沙量幾乎佔了一半;台灣東半部的夷平率(denudation rates)約為西半部的兩倍。由於夷平率與隆生率(uplift rate)保持平衡,玉山3952公尺的高度一直沒變。他並分享曾文溪流域以生態區形成涵容盆地、逕流通報、保水點的網絡整治經驗;旗山區經營農場的梁長青則回應分享自己從2011年實施廢輪胎、植樹護坡工程迄今,農場周邊再也沒發生過土石流滑坡的問題。


凱米颱風7月底重創南台灣,在楠梓區任職的高科大學生議會前議長陳冠閔表示,氣象署早已發布各項風災及豪雨示警,高雄市政府針對低窪或鄰近水圳區域,卻沒有預先疏散車輛,導致楠梓區藍田里周邊、高科大建工校區周邊道路嚴重積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謀不臧。左營區大樓管委會設備委員劉顯祥認為,高雄市政府卻只提供沙包讓市民索取,缺乏完整防災規劃與宣導、沒有預先通報大樓裝設防水匣門防堵,釀成部分大樓地下室淹水,除天災之外,難道完全沒有人禍?鳳山區公民團體發言人徐尚賢認為高雄市政府缺乏預警能力,有明顯疏失,未來將持續協助災損戶發聲與維權。


孫健萍總結回應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許多跨國企業藉著全球大型金融市場和跨國銀行體系,讓少數企業累積的財富超越許多國家,對利潤的渴求主宰這些商業行為,忽略對人類與環境造成的代價,逐漸累積成今日氣候變遷的苦果;作為負責任的一代,我們必須重塑「以自然為本」的政策思路,善用政策工具來正向影響跨國企業的商業模式走向,才能真正緩解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衝擊,促進永續發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