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株大溫差 苗期管理預防水稻葉稻熱病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初春為一期作水稻育苗期,此時氣溫變化劇烈、日夜溫差大,不穩定的外在環境使秧苗生長緩慢,抵禦病蟲害的能力降低,因此易在此時期感染葉稻熱病。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議水稻苗期即需注意防治,也呼籲農友巡田時留心田間稻熱病發生情形,於發現病斑時或於插秧後35日即可開始施藥,避免病害擴散蔓延。
▲若秧苗於育苗箱中已出現稻熱病病斑,建議勿將染病秧苗種植至本田。
稻熱病 (Rice blast) 是水稻栽培區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環境溫度、降雨量與氮肥施用量皆與稻熱病發生密切相關。由於此時期溫度尚低,水稻生長較緩慢,農友們往往會增施肥料以促其生長,然增施氮肥會造成稻株徒長且葉片質地薄弱,增加染病機會。一旦氣溫回升、遭逢降雨相對溼度提升、而田間又有感染源時,即快速發病,隨著降雨日數愈多,發病愈趨嚴重。一期稻作為本病好發時期,至清明節前後為發生高峰,若未能及時防治,稻熱病菌能於短時間內迅速感染稻株,如瘟疫般蔓延,亦被稱作「稻瘟」。
▲從秧苗期即須開始留意病害發生情形,及早防治避免病害蔓延。
稻熱病防治上,栽植抗病品種為病蟲害管理的重要策略,選擇抗病品種可降低稻熱病發生機率。氮、磷、鉀三要素需均衡使用,不可偏施氮肥,以免加速本病發生。而根據農業試驗所之研究,帶病秧苗為田間稻熱病的主要初次感染源,若秧苗定植前葉片已有葉稻熱病病斑,建議農友勿將染病秧苗種植至本田,或可先行施藥防治再插秧。約莫插秧後35日,隨著植株生長,葉片將再出現新的感染病斑,因此應於插秧後35-40日間施用第一次稻熱病藥劑。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時,請參考農藥資訊服務網,選擇核准藥劑如甲基多保淨、三賽唑及撲殺熱等施用,並遵守相關規定及注意事項。若為有機栽培之農友,建議以中性化亞磷酸稀釋1,000倍後噴施,每7天施用一次,連續施用2-3次預防發病,並可搭配含矽資材使用,提升抗病力且減輕發病情形。相關疫情資訊,請隨時注意花蓮農改場發布之預警。
▲觀察田邊剩餘秧砧監測稻熱病發生情形,若出現病斑,建議應盡速移除,本田染病秧苗盡速以核准藥劑進行防治。
若農友在病蟲害防治與安全用藥方面有疑問,可洽花蓮農改場病蟲害防治服務專線03-8535915,或加入花蓮農改場官方Line@好友,線上諮詢服務更方便!(照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最新財經新聞
-
央行新任監事 台大財金系教授陳聖賢入列
(5 小時前) -
央行新任監事 台大財金系教授陳聖賢入列
(5 小時前) -
今彩539第114038期 頭獎1注中獎
(6 小時前) -
大樂透頭獎連8槓 下期獎金上看3.6億元
(6 小時前) -
威力彩頭獎連30槓 下期獎金上看12億元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