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19° / 19° )
氣象
2024-10-27 | 好醫師新聞網

名醫會客室/斷食往生需事前準備 專業協助讓至親尊嚴離世

文/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





編者按:醫療科技日益進步,然而尊嚴善終卻如鳳毛麟角;同時,民眾逐漸有病人自主與拒絕無效醫療的觀念。斷食往生是近來很熱議的話題,但許多人卻只是片面的理解。本站特邀常佑康醫師分享以下案例,提醒大家醫療評估與連結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維護病人權益也讓選擇斷食的病友尊嚴離世。





「我媽媽在家自主斷食第4天,現在出現疼痛、疑似吐血,口腔有異味,家人都無醫療背景,是否有人可以協助?」協助傳達訊息的友人輾轉聯絡到我,由於不清楚斷食動機及細節,於是約家屬隔天見面討論。





自覺來日無多且拒絕就醫 自主斷食卻讓家人不知所措





林媽媽(為保護隱私,此為化名,細節及過程略有修改)85歲,數年前接受心臟冠狀動脈支架,有高血壓、糖尿病、骨鬆、輕微記憶力退化,各科慢性病的藥很多,自述「因長年吃藥吃太多,內臟都已壞掉了,心臟、腎臟、膀胱都在痛,很不舒服」,一個月前還可持拐杖走路,自己洗澡,但最近體力直線下降,臥床時間變多,食慾和體重也明顯下降。





子女們建議就醫檢查,但林媽媽拒絕,說自己剩沒多少日子,不知她從何處聽到「斷食善終」訊息,4天前說要斷食,現在一餐只剩1/3~1/2碗豆漿,水分也變少,胸部疼痛轉移至背部、吐出帶有血絲的口水、口腔有異味,但仍堅決不送醫,家屬不知所措,非常焦慮。





我告訴家屬目前可做的處理方法後,再給了看護公司、在宅醫療診所及居家護理所資訊,希望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





一周後聯絡,家屬表示林媽媽症狀改善很多,但體力越來越差,身後事也交代完畢,然而神智還是很淸楚,似乎不會那麼快。



一天,林媽媽預告會一睡不醒,全家人做好心理建設,都祝福她。林媽媽本人自覺很圓滿,但隔天早上醒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後來又預告一次,也是隔天依舊醒來。)





家屬關鍵反思:媽媽不似進入臨終的現象,子女不能愚孝





我提醒家屬,林媽媽攝取的食物、服藥配的水量還不少,各有優缺點,建議和本人討論減食的速度,或恢復飲食改採安寧療護模式照顧。





家屬溝通後,林媽媽選擇加速斷食。接著,家屬描述林媽媽的狀況:「血壓偏高、心跳正常,可自主翻身,換尿布時可自行提高屁股,一直都有排尿,經清舌苔、牙齦輕按,口臭淡化不少,且頭腦清楚,眼睛特別好,觀察力敏銳;重點是以上完全不是要進入臨終的現象。」





家屬問:「本人完全沒有經過醫療評估,就放棄看醫生,決定自主斷食、斷水,是否僅憑想像力?應該沒有心理層次的障礙、煩惱,只說不想成為大家的負擔,絕對不要去醫院。」家屬想求助醫療團隊到宅評估,更表示:「媽媽2次說當晚會辭世,但都沒有走成功,是否腦袋壞掉了?做子女的若跟著愚笨,就變愚孝。」





釐清2重點:為何當事人堅持自主斷食?是否有強制就醫必要?





依此描述,的確非常不像臨終徵兆。我詢問:一個人想自主斷食是求救的訊號,為什麼林媽媽一定要這樣做呢?身心靈、家庭、社會面向有哪些潛在原因,或是無法處理的痛苦呢?有些人有未被診斷及治療的憂鬱症、厭食症,必須找有經驗的在宅醫療團隊,或身心科醫師評估,但現在的困境是林媽媽拒絕就醫……。





家屬回覆林媽媽雖有點健忘,但腦袋一直很清楚;家人每天做早餐給她吃,其他子女輪流回家陪周六日晚餐;經濟條件可以,可自己咀嚼正常吃東西……。最後,家屬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目前的狀況下,做子女的是否應該強制住院檢查?」





當事人對斷食缺乏全盤瞭解 相關環節也未準備好





由目前的發展可看出,林媽媽似乎誤解斷食就可得到善終,且因缺乏全盤性瞭解,而忽略過程中重重關卡,從一開始的與家人溝通、醫療評估、進行方式(漸進式或直接停止)、安寧緩和醫療與在宅醫療的協助等環節都沒有討論或準備好,依據片段的認知就開始斷食,導致自己與家人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





於是我告訴家屬,在目前狀況下,贊成強制住院檢查,請各相關科會診評估,掌握身體確切狀況後,再決定下一步怎麼做。





原來一切都是癌王惹禍 尊重意願以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





約一周後,家屬將林媽媽帶去急診。住院後,先把血壓、血糖控制好,做了一系列檢查,赫然發現林媽媽有胰臟腫瘤,大小已達7公分、同時轉移到肝臟和肺臟,都長出很多顆轉移性腫瘤。





真相大白後,腫瘤科醫師召開家庭會議說明病情,家屬也轉達林媽媽的想法,商討後決定尊重她的意願,不考慮切片與化學治療,給予適量嗎啡,以照顧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申請重大傷病資格以減免健保部分負擔,同時排安寧病房床位。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林媽媽數個月來的倦怠感、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腹部不明疼痛感等症狀,並不僅是因為久病厭世、或老了不想活了的想法而造成,而是因為「癌王」胰臟癌所造成。





在腫瘤逐漸長大及轉移過程中,身體傳達出許多訊息讓林媽媽自覺來日無多,而身體機能的加速衰退,又更進一步強化此感受,間接促成了林媽媽做出斷食以早日解脫的決定。





選擇安寧緩和醫療 彌留後返家安詳離世





數日後林媽媽轉入安寧病房,當時意識清楚,接受改善生活品質的醫療照顧,醫療人員定時給予止痛藥及其他處置,緩解許多症狀。因已無斷食需要,每日林媽媽會接受茶碗蒸等軟、流質食物約150克,大大降低了家屬的焦慮與照顧壓力。





後來家屬觀察到林媽媽說話較無力且口齒不清,只有前幾句清楚些,呈現體力自然下降的趨勢,約一周後自然進入臨終彌留狀態,在醫師建議下,將止痛藥改成止痛貼片,辦理出院手續。出院當晚在熟悉的家中及子孫陪伴下,非常安詳、無痛苦地離開人間。





家屬對我的諮詢與協助表示感謝,自述讓林媽媽入院接受醫學評估及安寧緩和照顧是正確決定,因為有好的症狀控制及尊嚴照護,明確的治療目標與資源,這個過程才能舒服些。





當摯愛的長輩想斷食子女如何應對?6個提醒開啟生命對話





1. 釐清原因



與長輩討論想要斷食的原因與脈絡,如此可辨認出長輩身心靈受苦的狀態,而這些痛苦可能被解決或減輕。



2. 排除不適合斷食的情形



必要時請專業醫師排除被強迫的可能性,及可以治療的憂鬱症、或厭食症、其他不適合斷食的狀況。



3. 接受醫學評估



若是一段時間沒有就醫,或是看診時都只是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籤,邀請長輩接受熟識醫師、家醫科、老人醫學科、或安寧緩和科醫師的完整身體評估,或安排身體檢查,以瞭解身體狀況。



4. 避免未來法律爭議



建議和長輩一同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討論若是成為末期病人、昏迷不醒、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無法進食的失智症時,是否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與鼻胃管灌食,充分討論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或建議長輩先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及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俗稱不急救意願書)。鼓勵長輩錄製影片,說明自己選擇斷食的動機。



5. 討論期望的安寧緩和照顧模式



不論是直接或漸進式斷食,都有一段時間需要安寧緩和照顧以處理各種不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事先與長輩討論,在生命末期時,希望接受的照顧模式,如:



・轉入安寧病房,穩定時轉安寧居家回家照顧

・在一般病房接受安寧共照服務

・在安養機構接受安寧緩和照顧

・希望在家中接受在宅醫療團隊或居家護理所的照顧,也就是在宅善終



6. 討論斷食最後幾天意識混亂的應對法



與長輩事先討論在啟動斷食最後幾天,長輩因意識混亂、乾渴、飢餓症狀而要求飲食的應對方法:



・由被信任的人負責回應長輩的飲食要求,並事先預演練習;長輩錄製影片,說明自己為何想要斷食以提醒本人

・建議在斷食開始前,與長輩及家屬練習如何提醒本人,並充分告知所有的照顧者



以上建議的重點在於開啟生命對話,打破一般人避談死亡的禁忌,開放地與長輩討論對生命末期醫療選項、照顧模式的想法,並對斷食過程中可能的狀況、連結未來照顧資源預做準備;同時,經由這些討論與醫學評估,讓長輩瞭解選擇斷食將有許多挑戰,不如想像中「睡著後就長眠不醒」那麼簡單。



相信多數長輩在痛苦得到解決、接受醫學評估、充分表達意願與價值觀、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連結安寧緩和照顧資源,同時免除失去自主、被迫痛苦插管、臥床的恐懼後,會選擇接受安寧緩和照顧,與家人多相處一段時間,繼續善生直到善終。



作者介紹─



現職: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





專長:



放射治療



醫學倫理諮商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