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達到U=U後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感染科醫師詳解HIV治療5個必問 李雋元醫師圖文解說
隨著醫學進步,HIV已不再是絕症,透過持續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感染者已可有效控制體內的病毒量,預期壽命也幾乎與一般人無異。但在治療效果與平均壽命的提升後,感染者如何活得更好,成為了新的治療目標。
照護線上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李雋元醫師來談談HIV治療,希望藉由5個問答能讓感染者對HIV治療有進一步認識。
Q1:穩定服用HIV抗病毒藥物後,對於治療成果以及生活可以有哪些期待?能像正常人一樣嗎?
近二十年來,HIV感染議題得到許多重視。在許多國家政府、公共衛生學者努力下,HIV感染者的醫療照護都有大幅進步。目前有越來越多有效且副作用很低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只要持續穩定服用,感染者目前預期壽命已經很接近非感染者,HIV整體從高致死率演變為慢性可控的疾病。
從生活面來觀察,目前國際間大力提倡U=U共識,期望HIV感染者不被外界所歧視隔絕,相信在逐步去汙名化的努力下,能讓穩定控制的感染者重新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讓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的生活面向減少差距。
僅管預期壽命與非感染者無顯著差異,隨著壽命延長,感染的朋友們會逐漸面臨到需與慢性共病相處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能將HIV病毒控制到測不到病毒量,但是慢性發炎以及宿主的免疫活化會使得感染的朋友們有較高的風險會得到慢性共病。常見的慢性共病包括心血管與三高等問題,或是精神相關共病。這些慢性共病成為我們治療HIV的另一個挑戰。
Q2:醫師您提到精神相關共病問題,是指HIV感染者有憂鬱症狀嗎?感染者是否大多沒有自覺需要尋求醫療照護?
根據研究觀察,感染的朋友們確實有許多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相關共病。
國外研究指出,感染的朋友們會有失眠的比例占六成、憂鬱占近四成,而在焦慮上也有約三成比例。而台灣相關研究引用健保資料庫調查發現,有將近二成感染的朋友們有重度憂鬱相關診斷、亦有四成感染的朋友們使用幫助睡眠藥物。臺大醫院針對感染者做分析調查,發現北台灣地區穩定病毒控制的感染者,其中仍有四成有憂鬱、焦慮的症狀表現。
對於精神共病治療,從憂鬱症狀到接受診斷的過程有一大斷層。有憂鬱的感染者在臨床端被診斷出的比例不到一半,有很多原因導致診斷偏低的情況:感染者覺得身心問題與感染科就診無關、身心問題不需要和照護醫師說明,這是身心科的範疇;或是覺得短暫壓力,放著可能就會好等等。
倘若感染的朋友沒有主動與照護團隊提及,如果診治的醫師也沒有意識到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盛行偏高而主動詢問的話,可能會加大憂鬱症狀接受診斷的斷層落差。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是聯合國及世界HIV治療的關注新趨勢,因此也希望強化感染者和醫療端的雙向溝通,提升感染者的心理健康。
Q3:為什麼感染者經常有憂鬱、失眠的情況,是因為HIV感染的關係嗎?該如何改善?
感染者面對的是更多外在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家庭、職場甚至是社會等等,他們也因HIV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歧視與偏見,進一步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當這些壓力沒能被妥善處理,精神相關共病就會產生,帶來高比例的憂鬱或失眠問題。
此外,一些內科的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維他命B12不足,或是一些藥物的使用,例如類固醇的使用,也可能帶來這些精神相關症狀。最後,抗HIV病毒藥物也可能帶來精神相關的症狀。因此,也須注意每一個藥物仿單警語的標註。
面對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在醫療端我們能協助並陪伴感染者面對外在壓力,透過照護團隊提供關懷,同時評估是否有內科疾病或相關用藥導致。這些可能性都排除後,我們會進一步檢視抗HIV病毒藥物的影響,並評估是否要做用藥的調整。必要時,我們也會轉介身心科做後續照護。
Q4:身為HIV感染者,隨著年紀增長該擔心哪些共病?有哪些因素會罹患共病?
隨著感染者年齡增加,感染的朋友們有更早以及更高的風險得到一些慢性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心血管、腎臟疾病,也有腫瘤問題,例如肛門、直腸腫瘤都較為常見。
感染者雖然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量,達到測不到的狀態,但病毒實際上還是存在體內,讓感染者處於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容易得到慢性共病。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考慮一些非HIV相關的傳統風險因子,較常見像是抽菸與飲食作息習慣帶來的心血管問題,或是同時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問題,都是進一步加重感染者罹患慢性共病的原因。
關注抗HIV病毒用藥也不容忽視。每種藥物的特性不同,有些藥物對血脂較友善、有些對心血管風險、或是精神相關共病較友善,這部分臨床端會藉由常規問診和抽血檢驗來做評估,若發現異常後會去評估是否要調整用藥。但醫療照護是雙向的,有些情況醫療端能主動發掘,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易發現,特別是憂鬱、失眠等問題,需要藉由雙邊有自覺的注意與溝通去達成共病預防。
Q5:通常什麼情況下臨床醫師會考慮更換抗HIV病毒藥物?若需改變藥物時有哪些事項該注意?換藥後可能影響病毒控制成果嗎?
當HIV病毒控制不良或失敗時,考量到可能有抗藥性突變的產生,醫師們會評估抗病毒藥物的調整。另外當HIV病毒量穩定控制時,如考量各類共病與失眠等問題,或是藥物本身中、長期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亦或是藥物間彼此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甚至是吞服的順從性等問題,醫師也會與患者溝通並考慮是否要更換抗HIV病毒藥物。
換藥後,在初期醫師會較密集地追蹤評估,去確認是否有逐步達到換藥的目的。例如病毒量是否能更好控制、免疫有無回升,中、長期處方不良反應是否有改善,更進一步還要追蹤換藥後有無產生新的不良反應。待達到穩定控制後,會回歸到慢性處方開立,二至三個月回診追蹤即可。
日常建議與呼籲
面對HIV感染者,我們是多專科團隊協助照護。不只醫師群,還有個管師、藥劑師、社工等。我們清楚知道感染的朋友們會面臨許多疾病控制以及社會議題的圍繞。因此,我們鼓勵感染的朋友們若有身體、心理、社會上的問題,都能夠和自身的照護團隊溝通討論,雖然有些問題並非單獨醫療端能夠改善,像是整體社會的歧視偏見,但病毒的壓制與慢性共病的評估與預防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希望感染的朋友們有任何不適都能和照護團隊溝通。
也呼籲感染的朋友們要按時施打疫苗強化免疫,像是流感或是新冠疫苗、還有肝炎疫苗和猴痘疫苗,都能幫助感染的朋友們有更健康的身體迎接每一天。
超過80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照護線上臉書專頁
照護線上LINE官方帳號
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HIV感染者達到U=U後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感染科醫師詳解HIV治療5個必問 李雋元醫師圖文解說。】
最新健康新聞
-
-
罕見疾病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大雲林分院攜手專家分享新成果
(50 分鐘前) -
一天4瓶!他奶茶成癮患痛風 「雙手長滿結石」無法工作
(1 小時前) -
天寒地凍生病人數變多 專業醫提醒做好3件事免受病毒侵擾
(2 小時前) -
坐月子專家頤珍宮膳調養月膳 高雄婦幼展年終破盤優惠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