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1° )
氣象
2025-11-14 | 照護線上

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正值芳齡的陳小姐從小就知道,家族裡有一項特殊的「傳承」—多囊腎,母親、阿姨與舅舅都深受疾病之苦。而陳小姐也在二十歲出頭,就被影像診斷出開始有多囊腎的狀況,這讓她對未來感到絕望,因為她即將面對的是一個腎臟日漸腫大、功能逐步下滑,終將走向洗腎的人生。所幸近年來國際上已有針對多囊腎設計的口服藥物問世,這項藥物的出現,改變了陳小姐與家人的命運,為多囊腎患者的生活帶來希望。



多囊腎為遺傳性腎臟疾病 過去無法治療只能洗腎



多囊腎,全名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簡稱ADPKD),為常見之遺傳性腎臟疾病,在台灣盛行率約千分之一。因基因突變(最常見為 PKD1,其次為 PKD2),患者的腎臟會逐年長出大小不一的囊腫(俗稱「水泡」),逐漸擠壓並取代正常腎臟組織,導致腎體積持續擴大,終致腎功能下降,造成腎臟衰竭。高雄長庚腎臟科鄭本忠醫師指出,多囊腎在還沒有新型藥物出現前,醫師多以慢性腎病變的治療方式為主。治療方式大多著重於控制併發症,例如高血壓、尿路感染與疼痛等。無法避免腎臟因疾病逐漸惡化,即使患者生活習慣優良,用最高標準保護腎臟,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一天走向洗腎的道路。「新型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的出現,正是幾十年來治療上的重大突破。」鄭本忠醫師說。



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新型口服藥物可延緩多囊腎疾病惡化



新型口服藥物為特定V2受體拮抗劑,藉由透過抑制血管加壓素於腎小管及囊腫上皮細胞的作用,減緩囊腫內液體分泌與腎體積擴張,成為第一個用於延緩ADPKD患者因囊泡逐漸增大造成嚴重腎功能惡化的藥物。鄭本忠醫師指出,此藥可用在年滿18歲、且腎臟體積迅速擴大,未來極可能發展成末期腎病變,或家族遺傳史有多囊腎病的高風險族群,尤其PKD1基因突變之患者應優先選擇。根據國際臨床研究顯示,使用此藥物的患者,可減緩腎體積增長,腎功能下降速度明顯放緩,延後進入洗腎階段。



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不過鄭本忠醫師強調,患者服用此藥物後,需定期配合追蹤肝功能與血鈉等指標。另外可能導致口渴、多尿、頻尿、夜尿等輕微副作用,患者應聽從醫師醫囑,在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下積極進行治療。另外,若多囊腎患者患有眼部疾病,應於治療前與相關專科協調評估。



多囊腎疾病出現曙光 但前方道路仍崎嶇難行



目前多囊腎新型口服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嚴謹,且每年需重新申請。根據衛福部民國109年的「藥品給付規定」,初次使用限於「18至50歲、出現病情迅速惡化跡象、第3期慢性腎臟病的ADPKD患者,且腎臟影像呈雙側/瀰漫性水泡。」。另一方面,以陳小姐的案例來說,身為病情初期就自費用藥的患者,成功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固然可喜,然而自費的患者每月所需花費約數萬元,即便家中經濟穩定,長期自費治療也非易事。在照顧者與患者團體的推動下,已有不少醫療團體呼籲政府正視這類罕見疾病用藥的實質需求。雖然醫療資源有限,但若患者擁有明確治療方向加上積極的態度,應給予更多支持。



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望健保放寬多囊腎給付條件 助患者遠離洗腎命運



「患者往往在確診出ADPKD後,因費用和可能洗腎的結果而抱持悲觀的態度,這讓許多患者對於治療並不積極。」鄭本忠醫師表示,多囊腎不等於宿命。「關鍵在於及早辨識高進展族群,結合科學證實的治療與飲食生活管理。不要因短期制度限制而放棄長期腎臟保護的契機。」他也呼籲,建構更具彈性的給付機制,放寬多囊腎新型口服藥物的給付條件,讓患者與醫療團隊得以正向管理疾病,減少未來透析與移植需求,對個人、家庭與社會皆是長遠投資。



透過早期診斷、個別化風險評估與適時積極藥物介入,ADPKD 已逐步走出「終將洗腎」的陰影。期待在更多臨床數據、專業共識與政策支持下,讓更多患者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透析命運,讓家庭少一份負擔,也給予患者爭取更好人生的機會。

超過80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臉書專頁
照護線上LINE官方帳號
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多囊腎不再無藥可救!新藥可望有效延緩洗腎,腎臟科醫師詳解藥物機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