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1 | 匯流新聞網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高度近視發生剝離的機率為輕度近視者的5到6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施建宏/台北報導


許多人以為近視只是戴眼鏡的小事,但高度近視伴隨多種眼病風險。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高度近視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已成為影響國人視力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最新定義,高度近視的門檻已從傳統的600度,下修至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500度以上。目前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中,近視盛行率高達8到9成,其中若以500度為界,高度近視的比例也高達2到3成,代表每3至5位成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位處於高風險族群。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高度近視會導致眼球眼軸變長,使得視網膜變薄、變脆,發生剝離的機率為輕度近視者的5到6倍,嚴重甚至導致失明,因此務必提高警覺。尤其台灣社會普遍高度使用3C產品,加上教育壓力,使得近視出現年輕化趨勢,若不重視防治,進入青春期後視力惡化恐加劇。



蔡景耀指出,由於視網膜病變初期無明顯症狀,但可透過幾項警訊提早發現問題。常見初期症狀包括飛蚊症增加,患者可能見到黑點、細絲或雲霧狀物體,且數量驟增。此外,黑暗環境中出現閃光感,或無外部光源時仍有光線閃爍,亦是警訊。病變加重時,視野中央或周邊可能出現黑影或盲點,影響日常生活。若視力短時間內驟降,須立即就醫,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視網膜病變的治療依嚴重程度而異。蔡景耀說明,輕微裂孔可透過雷射治療修復,雷射可在破洞周圍形成保護區,防止病變擴大,適用於初期患者。若視網膜剝離範圍擴大,則需進行玻璃體切除術或鞏膜扣壓術。玻璃體切除術適用於嚴重視網膜剝離者,透過手術清除玻璃體並重新固定視網膜;鞏膜扣壓術則以矽膠或矽海綿固定眼球壁,減少牽拉作用,幫助視網膜復位。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驗光生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許正格分享自身經驗,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的重要


驗光生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許正格分享自己視網膜破洞的經歷。他表示,一開始眼睛乾澀、常流淚,後來出現閃光感與燈絲狀亮影。經眼底檢查發現視網膜已有破洞,需立即進行雷射手術補強,避免惡化成視網膜剝離,「當時完全沒有明顯不適,若未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他也提醒,日常習慣用雙眼視物,容易忽略視力細節變化,建議民眾定期遮單眼做簡易測試,及早發現異常。


高度近視即使經過近視雷射矯正,也不能掉以輕心。蔡景耀指出,一名曾有1200度近視的女性患者,因雷射手術後視力恢復正常,便中斷追蹤,十年後出現漂浮物與閃光感,才發現已視網膜剝離,視力從1.0驟降至0.1,所幸在接受玻璃體切除與鞏膜扣壓手術後,視力得以恢復。蔡景耀提醒,雷射僅改變角膜度數,並未改變眼軸的長度,結構仍屬高度近視,風險依舊,「就像老房子拉皮後,裡面管線仍舊老舊」。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立法委員林月琴呼籲政府,應建立從幼兒園至成人階段的完整視力健康防護機制


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視力保健應從小做起,政府應建立從幼兒園至成人階段的完整視力健康防護機制。她呼籲政府將視力檢查年齡下修至幼兒園,並由專業醫師負責檢查,以提升準確性。同時應推動健康存摺制度,串聯醫療與校方資料,減輕學校負擔,並由國教署與衛福部編列相關預算,提供常態化、制度化的視力保健服務,全方位守護孩子的靈魂之窗。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提醒,保護視力需從日常習慣著手。用眼30分鐘應適時休息,望遠放鬆眼睛;充足睡眠能幫助眼睛修復,熬夜與長時間盯螢幕則會加速眼部疲勞,提高眼球內的張力,增加視網膜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注意視網膜剝離的前期症狀,特別是飛蚊症突然持續的增加,視野周邊出現固定的陰影。高度近視者則應每年定期檢查視網膜,即使無症狀也不能掉以輕心,才能及早發現問題,避免視力損害。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施建宏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視界危機3-2】從看不清到看不見 高度近視使黃斑部病變風險大增


【視界危機3-3】青光眼是視力惡化的沉默殺手 高度近視者更要警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