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有正確順序! 醫曝這樣吃可延緩血糖上升、減少負擔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端午開吃粽子,但你知道吃粽子的正確順序嗎?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如薏提醒,吃粽子得留意食用順序,建議先吃青菜、湯品,再吃粽子,不但可以延緩血糖上升,蔬果的膳食纖維亦可促進腸胃蠕動,減少健康危害。而粽子千萬不可以當做點心吃,最好正餐食用,且一日一顆為限。
粽子是端午節最應景美食,常讓人忍不住一顆接著一顆,然而,醫師警告,由於粽子主要是由高黏性澱粉糯米所製作而成,食材升糖指數高,若過量攝取,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包括影響血糖代謝、腸胃道不適以及過度熱量攝取
黃如薏說,一般而言,每人一天攝取總熱量標準若為2000大卡,一顆傳統粽子熱量已約350至500大卡,食用粽子時若沒有留意份量,與平時食量疊加上去便容易導致總熱量過度攝取,而形成肥胖體型。
除了熱量須注意,黃如薏強調,粽子的含糖量更不容輕忽,一般人糖類攝取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一顆粽子含糖量即約為20至25克以上,已占一日所需量的二分之一。因此,炎炎夏日中選擇甜粽、冰粽這類餡料,容易導致糖類攝取過量。
黃如薏說,人體內有一套平衡血糖的系統,當糖分進入體內,就會產生胰島素將血糖調控下降,若糖分過量攝取,再加上肥胖體型,便會導致分泌的胰島素不易被利用,就稱作「胰島素抗性」,導致血糖不易下降,較常見於平時飲食不節制。當節日來臨,又大啖美食者,若是發生急性血糖過高便會出現「吃得多、尿得多、喝得多、體重減少」的症狀,此時就需多加留意是否需就醫;而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即便佳節期間也不能過度放縱。
黃如薏提醒,粽子中如肉類、蛋黃、魷魚干等這些令人食指大動的豐富餡料與甜鹹口味沾醬,以及市售冰淇淋、豆沙等甜品口味的粽子,皆潛藏高油、高鈉、高磷、高糖分的健康風險,會加重腎、胰與腸胃負擔。因此,除了適當節制享用外,可挑選以香菇、芋頭、豆類為主、或無加工肉的粽子,才能與家人朋友健康歡喜共度端午佳節。
醫師整理吃粽正確觀念如下:
1.一日一顆,勿當點心:因一顆粽子所含熱量超過一般人所需一餐主食的總熱量,因此正餐食用外,勿再當點心,一天以一顆為限即可。
2.選用健康米料:將糯米改為「紫米」、「五穀米」等高纖米類,可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有助於穩定血糖。
3.選擇少量或天然沾醬:多數醬料如醬油膏富含磷與鈉,建議少沾醬,或改用天然沾醬,如清爽的柚子醋。
4.留意食用順序:先吃青菜、湯品,再吃粽子,可延緩血糖上升,蔬果的膳食纖維亦可促進腸胃蠕動。
5.加強運動管理:節日過後,預留兩週加強運動量,並考慮每日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加以管控血糖。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美國「孕婦、兒童」不再打新冠疫苗 台灣跟進?6月中專家會議討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6成RSV重症住院皆為6個月內新生兒!醫籲:孕期接種疫苗,讓媽媽的抗體來保護寶寶
(1 小時前) -
新一代港人婚姻更趨理性 新域事務所調整服務回應新需求
(2 小時前) -
控制熱量不NG!掌握五大重點健康過端午
(3 小時前) -
花蓮中低收入老人假牙補助受理申請中 守護長者健康微笑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