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一路滑到睡著健康大魔王! 醫曝罹糖尿病風險最高增6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睡覺之前,不少人習慣窩在被窩裡滑手機,一路滑到睡著,恐讓自己增加罹病風險!開業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魏士航提醒,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因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
魏士航指出,一項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的研究,即追蹤英國生物樣本庫近8.5萬名受試者、長達近8年。研究團隊以光感測器記錄受試者夜間光線暴露量,結果發現,夜間暴露於光線越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若與在完全黑暗環境下睡眠的人相比,暴露在最亮光線環境的族群,風險更是整整高出整整67%。
魏士航表示,夜晚的人造光,包含手機、平板、電視螢幕光及室內照明與路燈光汙染等,會干擾體內的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身體無法進入休息狀態,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代謝。如果又習慣晚睡或睡眠時間不固定,身體長期在半休息、半清醒的代謝狀態中運作,糖尿病風險自然提高。
許多人以為控制飲食與運動就能穩定血糖,忽略夜間光線干擾也是隱藏的破口。醫師警告,當身體的晝夜節律被打亂,不僅會睡不好,還會影響白天精神與食慾,讓人更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導致體重上升與代謝惡化。
魏士航建議,良好的睡眠與環境光線管理,應與飲食和運動並重,才能真正維持血糖穩定。如果想讓打亂的生理時鐘重新回到健康節奏,可從以下4個方向調整:
1、營造適合的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黑暗,必要時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並確保室溫舒適,有助於褪黑激素正常分泌與深層睡眠。
2、控管電子產品使用時機
睡前一小時盡量遠離手機、平板或電腦等螢幕,減少藍光暴露。若無法避免,可開啟夜間模式或使用藍光濾鏡眼鏡,以降低對大腦的刺激與對入睡的干擾。
3、提升白天的光照與活動量
白天多接觸自然光、保持規律運動,除了能幫助生理時鐘「重新校準」,也可促進能量代謝,有助改善夜間睡眠品質。
4、調整飲食節奏與內容
白天攝取足夠蔬菜與蛋白質,避免高油、高糖、高脂食物,穩定血糖曲線。睡前2至3小時不進食,減少夜間代謝負擔。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台灣人常吃「3海鮮」出包!驗出重金屬鎘超標 食藥署開罰了
(6 小時前) -
衛生局加強蛋品食安稽查 呼籲消費者聰明選蛋
(6 小時前) -
買了卻不開心、得到了卻空虛?科學揭「渴望與喜歡」不同之處
(7 小時前) -
高齡換照講座 醫師出任務 高雄場全國首發
(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