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7° )
氣象
2025-04-05 | 周刊王

嚼口香糖恐釋放「數千顆微塑膠顆粒」 研究示警:干擾荷爾蒙平衡

嚼口香糖恐釋放「數千顆微塑膠顆粒」 研究示警:干擾荷爾蒙平衡
口香糖竟是一個直接且顯著的微塑膠來源,一顆口香糖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釋出數百甚至數千顆微塑膠顆粒。(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嚼口香糖這個小小的習慣,竟可能正在影響你的身體。根據加州大學近日在美國化學會(ACS)春季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口香糖竟是一個直接且顯著的微塑膠來源,一顆口香糖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釋出數百甚至數千顆微塑膠顆粒。

臉書粉專「藥時事」日前發文分享,這項名為《Chewing Gums: Unintended sources of ingested microplastics in humans》的研究於2025年3月25日發表,雖尚未經同行評審,但作為一場學術會議中的嚴謹報告,其結果引發科學界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

研究指出,不論是市面上常見的合成口香糖,還是標榜「天然」的產品,咀嚼後皆會釋放出類似數量與類型的微塑膠。特別是咀嚼前8分鐘內,就會釋放高達94%的微塑膠顆粒,前兩分鐘更是釋放高峰期。

研究團隊以10款市售口香糖進行實驗,包括5款合成配方與5款天然口香糖,並由同一名受試者咀嚼每款產品各7片,每次咬4分鐘。在每30秒採集一次唾液樣本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克口香糖平均可釋放100顆微塑膠顆粒,有些品牌甚至高達600顆。換算下來,一塊2到6克重的口香糖可能釋出200至3000顆微塑膠。若一個人一年大約食用160至180顆小型口香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吞下超過3萬顆微塑膠顆粒。

釋出的微塑膠種類五花八門,包含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醯胺(Polyacrylamide)與聚苯乙烯(Polystyrene)等,其中以聚烯烴類(即聚乙烯與聚丙烯)為主。這些塑膠原本就是口香糖基底「膠料」的核心成分,其在咀嚼過程中經由口水與牙齒的物理作用逐漸釋放進入體內。

目前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在研究階段,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微小顆粒可能引發腸胃道發炎、影響免疫系統,甚至累積於組織中,干擾荷爾蒙平衡與代謝功能。雖然尚未有明確的致病證據,但長期且低劑量的暴露風險不容忽視。

面對這樣的發現,研究人員建議,若無法完全避免食用口香糖,至少應嘗試減少咀嚼頻率,並延長每塊口香糖的咀嚼時間。由於絕大多數微塑膠會在前幾分鐘內釋出,繼續咀嚼同一塊口香糖,反而可能比頻繁更換新口香糖來得「乾淨」,「如果無法不吃,至少少吃+長咀嚼可能是更好選擇」。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