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4° / 23° )
氣象
2025-05-06 | 周刊王

想要長壽不能只看體重BMI 專業醫解釋「這數值」更重要

想要長壽不能只看體重BMI 專業醫解釋「這數值」更重要
(示意圖/pixabay)

[周刊王CTWANT] 一項刊登於《JAMA心臟雜誌》的研究指出,相較於體重或BMI,人體的最大攝氧量(VO2 max)更能反映整體健康與預測壽命。最大攝氧量是身體在運動時將氧氣轉化為能量的最高極限值,數字越高,表示心肺與肌肉協作效率越好。減重醫師蕭捷健在分享該研究時也提到,VO2 max每下降1 MET(約3.5 mL/kg/min),整體死亡風險就可能上升10%至25%,影響不容小覷。

減重醫師蕭捷健在FB發文表示,最大攝氧量就像人體引擎的馬力,若下降至臨界點(約15至18 mL/kg/min),連提菜籃或爬幾階樓梯都會氣喘吁吁,象徵身體機能明顯退化。這常是失去日常生活獨立性的開始。蕭捷健醫師以「老爺車」作比喻,強調若引擎馬力不夠,即使拼命踩油門也無法推動車輛前行。

一般而言,VO2 max在20多歲時達到生理高峰,之後隨年齡每10年約下降10%。但研究證實,只要持續規律運動,不僅能延緩這項衰退,甚至在中老年時期也能有所提升。也就是說,不論年齡與體重,只要透過科學運動安排,VO2 max都能有效回升,達到延緩老化與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果。

至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實踐,蕭捷健醫師建議民眾,以「可持續」、「可安全執行」的方式進行心肺訓練。初期可從每週2至3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著手,例如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進一步可每週安排1至2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目標將心率衝高至最大心跳率(HRmax)的85%至95%;同時搭配每週2次的阻力訓練,以提升肌肉力量、保護關節,進一步增進有氧運動效率。

針對運動初學者,蕭捷健醫師鼓勵從「超慢跑」或日常健走起步,先養成習慣,再逐漸加強運動強度與頻率。他強調,運動不必追求完美,而在於持之以恆。蕭捷健醫師也提醒,運動後若進食精緻澱粉,因為身體能量需求上升,相對也不容易囤積脂肪。

蕭捷健醫師也提到,有條件的人,不妨配戴運動手錶測量自身VO2 max,讓數據帶來即時回饋,進一步鼓勵持續鍛鍊。蕭捷健醫師強調「這樣的投入,就是你送給未來自己最棒的禮物。」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