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後吃供品「全家上吐下瀉」 專業醫提醒:放室溫3小時恐變質

[周刊王CTWANT] 今(6)日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許多家庭忙著準備普渡祭品,不少人為求排場大方,桌上往往擺滿各式佳餚。然而在炎熱夏季,若忽略保存與飲食安全,原本團聚祭拜的喜悅,恐怕會變成腸胃炎的夢魘。
恩主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文琦表示,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食品中毒通報人數高達9,045人,創下五年新高,多數案例都發生在夏天。
鄭文琦醫師自己也分享臨床經驗,有家庭在普渡後,直接食用放置五、六小時的米粉,結果全家上吐下瀉。鄭文琦醫師提醒,食物若在室溫超過三小時未冷藏,容易滋生腸炎弧菌與蠟樣芽孢桿菌,引發腹瀉、噁心與嘔吐。糕點若當天無法吃完,應立即冷凍保存,熟食再次食用前務必加熱至沸滾,才能確保安全。
除了保存問題,供品選擇也會影響健康。鄭文琦指出,常見的「三高地雷」包括罐頭、甜飲料與油炸食物,這些高鈉、高糖、高油的食品,對慢性病患者尤其不利。一小罐罐頭肉魚就可能超過一天的鈉建議攝取量;紅龜粿、發糕等精緻澱粉,則容易讓血糖飆升。她建議改以新鮮水果、無糖茶、蒸煮地瓜、南瓜或山藥等原型食材作為替代。若必須冷藏,應分裝保存、分批食用;高糖高鹽食品僅需象徵性祭祀,不必全數吃下。
普渡後許多人習慣把供品混成「大雜燴」,但過量油鹽攝取很可能引發腸胃不適甚至急性病發。門診中不乏普渡後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痛風急性發作或因消化不良脹氣難眠的案例。
鄭文琦提醒,進食時應分餐、按順序取食:先蔬菜、再主食、最後才是肉類,才能減輕腸胃負擔。慢性腎臟病患者須控制蛋白質與磷鉀攝取,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高糖醬汁,痛風患者則需減少海鮮與內臟。
除飲食外,焚香與燒金紙產生的煙霧同樣潛藏風險。PM2.5與揮發性有機物會刺激呼吸道,對氣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危險。鄭文琦提到,曾有氣喘病人僅在廟中停留十分鐘就胸悶咳嗽,必須立即使用噴霧藥物緩解。她建議,民眾可改用環保香、環保金紙,甚至僅以合掌祈福取代;若仍需焚香,應佩戴口罩、保持通風,祭拜後也要立即清洗衣物與身體。
鄭文琦醫師呼籲,中元普渡除了祈求平安,也要顧及自身健康。妥善保存食物、慎選天然食材、控制飲食份量,並減少煙霧暴露,才能在傳統儀式中真正達到「平安無虞」。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聖功醫院聖功修女會凌寬薇修女 榮獲ESG(環境、社會、治理)專業證照 成為全台首位跨足永續領域的修女
(49 分鐘前) -
老年人性情大變!醫提醒:恐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
(57 分鐘前) -
疫情升溫卻爆「自費流感藥」大缺貨 疾管署出手了!釋庫存2.5萬人份
(1 小時前) -
減糖、雜糧、冰皮、迷你月餅,如何健康吃?吃月餅掌握3招過好節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