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為「人體捕蚊燈」? 營養師解釋:少碰「這5種」食物

[周刊王CTWANT] 天氣逐漸升高,蚊蟲滋擾也隨之而來,不少人戲稱自己彷彿是「人體捕蚊燈」。營養師黃品瑄解釋,蚊子叮咬並不是因為誰「比較香」,而是透過一連串看不見的訊號來定位人類,包括體表溫度、皮膚氣味、呼出的二氧化碳(CO2)、汗液與代謝產物。當身體又熱又濕、氣味分子濃度升高時,就會成為蚊子的最佳目標。而想要避免自己成為蚊子的目標,就要少碰以下5種食物。
營養師黃品瑄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透過醫學資料可以看到,蚊子首先會受到體表熱源吸引,接著辨識皮膚釋放的乳酸與脂肪酸組合氣味,再透過呼吸帶出的CO2羽流進一步靠近,最後由汗液的氣味完成鎖定。這些訊號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某些食物雖不是直接的「招蚊因子」,卻能透過升溫、促進出汗或改變體味,間接提高被叮咬的機率。
她以酒精為例說明,飲酒會使末梢血管擴張、體表產熱上升,乙醛等代謝物經由汗液排出,讓蚊子更容易察覺。辛辣食物如辣椒,因辣椒素造成短暫發熱與流汗,使皮膚變得「更熱更濕」,也會吸引蚊子。高升糖指數甜食與精緻澱粉則能迅速拉高產熱與汗液分泌,效果與酒精、辛辣料理相互呼應。
重口味餐食與高蛋白飲食同樣會留下痕跡。黃品瑄解釋,蛋白質與脂肪分解後部分產物會混入汗液,成為蚊子辨識宿主的「第二訊號」;含硫辛香料如大蒜與洋蔥,代謝後會產生硫化物,經由呼吸與汗液排出,使體味更為鮮明,相當於向蚊子傳遞「你在這裡」的訊息。
但黃品瑄也提醒,目前並沒有直接的人體實驗證明「吃了某種食物就會更招蚊」,但從蚊子感測機制回推,飲食確實能在降低吸引力上發揮輔助效果。
黃品瑄建議的方法包括多補充水分以稀釋汗液濃度、聚會少喝酒、甜點與辛辣菜餚適度控制,烤肉或紅肉餐最好安排在通風良好的環境,減少身體維持「又熱又濕」狀態過久。
黃品瑄也提到,人類每次呼吸都會形成一條看不見的CO2羽流,蚊子先在遠距感知,接近後再依靠熱感與皮膚氣味定位。因此,任何增加呼吸頻率、提升體表熱或加重汗味的行為,都可能讓自己成為更醒目的目標。若運動後在戶外停留不做防護,或聚餐後立刻到庭院聊天,都等於增加被叮咬的風險。
黃品瑄強調,真正的「主戰場」仍在於防蚊措施。防蚊液、蚊帳、長袖長褲及物理阻隔才是首選,飲食只是輔助手段。她建議,外出時間避開黃昏到清晨、少在積水或植栽附近久待;必要時隨身攜帶防蚊液並依說明補噴,返家後立即清洗汗液與皮脂,再補充水分。若能在飲食與生活細節同步調整,把熱、濕、氣味三項條件都降下來,再配合有效的防蚊產品,叮咬率就能明顯下降。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戒酒免疫反而異常? 醫揭「關鍵機轉」神秘面紗
(11 分鐘前) -
中彰榮家辦理「肌少症及輔具使用」防跌有訣竅
(17 分鐘前) -
你想怎麼走完最後一程?居家安寧:深刻思考「放下」與「陪伴」人生課題
(1 小時前)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邀請萬芳醫院響應「蔬果佔一半」 偕統一超商免費提供1600份沙拉為員工加菜
(2 小時前) -
65歲男子不菸、保持運動也罹患晚期肺腺癌,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病情穩定控制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