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太餓難入眠、太飽又長胖 醫師教你「少量清淡」的黃金原則

[周刊王CTWANT] 夜幕降臨、肚子作響,許多人在「睡前吃宵夜」與「忍餓入睡」之間兩難。中國南京市第一醫院副主任營養醫師戴春提醒,這其實不是必須二選一的題目,兩種做法都可能對身體不利;睡前既不宜太飽,也不建議空腹到難受,關鍵在於份量、時間與食物種類的拿捏。
根據《揚子晚報》報導,戴春指出,空腹入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餓」與低血糖,可能難以入睡,或就算睡著也不易進入深層睡眠,久而久之精神不振、體力下滑、記憶力受影響;對本就胃酸分泌多或有胃潰瘍的人,不吃晚餐更可能加重消化道不適。
相對地,飽到上床同樣不是好選擇。睡眠所需能量有限,臨睡前進食且間隔太短來不及消耗,額外熱量更可能轉為脂肪,長期增加體重風險。
戴春表示,若睡前飢餓感明顯、且對體重控制沒有嚴格需求,可以少量加一餐,但「怎麼吃」很重要。宵夜不宜選擇燒烤、炸串、火鍋、小蛋糕等高油高鹽高糖且具刺激性的食物,改以軟爛、好消化的選項,如雜糧粥、蔬菜粥、小餛飩、蒸雞蛋等,較不增加腸胃負擔。
進食時間也要注意,盡量在晚間9點前吃完,與就寢至少間隔2小時;因為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高峰約在飯後2小時,若混入較多脂肪,時間還會被延後。
報導同時提到,飢餓入睡影響的不只是「當晚」的睡眠品質,隔天精神狀態也可能扣分;而「太飽」則會讓身體器官被迫加班,影響夜間修復。對部分人來說,選擇合適的夜點心反而能改善睡眠,但原則是「少量、清淡、易消化」,並把握好與睡覺的時間距離。
另據「中醫魏大夫」專欄科普文表示,深夜常態性進食還可能帶來更廣泛的健康風險:活動量下降、腸胃負荷變大,易出現腹脹與消化不良;高脂高蛋白、高熱量的宵夜型態恐讓脂肪代謝紊亂、加速鈣流失並耗損B群,長期或致疲勞、免疫功能下降、骨質疏鬆。若食物油膩辛辣,還可能誘發胃食道逆流、影響入睡。
若真的餓到睡不著,可在睡前2至3小時少量補充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甜食與過多糖分,必要時以一杯低脂牛奶、清爽沙拉加少量優格,或清淡主食類來緩解飢餓,同時透過白天三餐的規劃(晚餐適度含主食與蛋白質)降低夜間食慾的發作。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我會失智嗎?「無聲期」先洞察風險!從先天基因到腦部結構,3大檢測找解答
(51 分鐘前) -
張麗善議會中重申:防疫政策不能被46萬頭吃廚餘的豬綁架 中央應禁廚餘養豬、推循環再利用
(52 分鐘前) -
27%中風病人送醫延遲!彰基黃金時間完成導管取栓,大幅改善生活功能
(1 小時前) -
非洲豬瘟 宜蘭避免毛豬跨縣移動增加風險再加7天「禁運」外地豬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