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2°
( 13° / 10° )
氣象
2024-09-13 | 常春月刊

失智不是老化造成的,而是這個部位的疾病,出現早期警訊快就醫


失智不是老化造成的,而是這個部位的疾病,出現早期警訊快就醫

65歲正要逐漸邁入退休美好生活的同時,卻有面臨失智的危機。過去以為失智是老年人的專利,但其實65歲以下的民眾仍有3%的風險罹患失智症。精神科醫師表示,若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前期的失智症的患者將有機會能夠繼續留在職場,不必被迫離開社群團體。

失智症非老化 出現這些症狀是警訊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老人精神科主任林承儒強調,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與自然老化是並不相同。注意是否有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熟悉的事物突然變得困難、對時間地點感到困惑、語言表達能力變差、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情緒與個性改變等,都有可能是早期失智症的警訊,應尋求精神科、神經科或是失智症門診的專業建議。

中年後失智風險因子增多 良好生活習慣助預防

林承儒說明,根據研究指出,中年以後的聽力喪失、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抽菸及喝酒,以及晚年缺少社交活動,都是失智症的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參與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有助於預防失智。

早期發現、提早藥物介入 有助於延緩惡化

林承儒表示,目前雖然仍沒有根治失智症的藥物,但是若能在認知功能輕微下降時(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0.5)即在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時期,早期介入給予藥物治療,能夠有效的延緩惡化速度,幫助維持未來生活品質,減少病程進展到中度失智時伴隨的失能問題。根據臨床的觀察,除了過去印象中的高齡長者有面臨失智症的風險外,仍約有3%的60歲以下的族群已面臨失智症的威脅。

而失智症對其家庭的影響極其巨大,據統計,家庭照顧者負擔了失智症患者50%的照護需求,受到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極端現象,未來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照顧人力或是經濟負擔將會是顯可易見的問題,為避免讓照顧者的壓力更加沈重,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也十分重視家屬團體,藉由分享照顧歷程與技巧,試圖緩解照顧者龐大的身心壓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5個好習慣」延緩腦力退化、預防失智!醫認證有用 聊天也是其中之一
·「5特徵」是假性失智!醫曝:老年憂鬱造成的 常擔心生病頻繁就醫注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