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行動醫療的實踐——「在宅醫療」把醫院延伸到病人家裡
醫護人力短缺,向來是偏鄉醫療難解的困境,如今更成為全台醫療系統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考驗。即使是資源豐沛的大型醫學中心,也出現專科醫師招募困難,而護理人員在新冠疫情之後,更是爆發離職潮。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全台領證的護理人員約三十一萬人,實際執業約十八萬人,還不到六成。
在現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規定中,有所謂的「護病比」,也就是護理人員和照顧住院病人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因此,當護理人員不足,醫院就得「關床」,病人床位難求,「北部某家知名醫學中心的急診候床病人,曾一度接近百人,甚至排到醫院的大廳,」基金會董事謝文祥透露。
長期來看,在少子化、勞動力下降的趨勢下,人力荒如果無法有效緩解,關床位、關門診將可能成為醫院的常態。
當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病人不必到醫院住院,而是「在宅住院」?
二O二四年七月起,衛福部健保署啟動「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簡稱HaH)」模式,當病人發生急症問題,可以採取三種因應模式:一、原本是居家醫療個案或照護機構的住民,遇到肺炎、尿路感染與軟組織感染時,可以就近在家或照顧機構住院;二、前往醫院急診的病患,經過評估後,改由在宅急症照護;三、住院病人提早出院,回到住家或機構接受照護。
「在宅住院」除了為病床短缺的窘境提供對策,由於家是病人最熟悉、最安心放鬆的環境,如果病人能夠在家獲得醫院等級的醫療服務,尤其是不習慣醫院環境的長輩,康復的效果會更好。
把醫院功能延伸到病人住家
台灣正要起跑的「在宅住院」模式,其實在英國、美國和澳洲的醫療體系中已經是被認可的「住院替代」服務。在亞洲,日本也發展「在宅住院」多年,是門診、住院外的「第三醫療」。
對日本照護服務頗有涉獵的時任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林依瑩指出,日本近年來還出現「臨終關懷宅(Home Hospice,簡稱HH)」的服務,結合「自宅的安適感」跟「醫院的安心感」,以緩解末期患者的疼痛和症狀為重點,是需要接受醫療照護的人可以入住的租賃住宅。
從「居家醫療」、「在宅住院」到「臨終醫療宅」,都是把醫院功能延伸到病人的「宅(家)」,透過妥善且專業的居家醫療,減少反覆送急診、住院等醫療措施,實現大多數病人在家照護的心願。
在台灣,除了偏鄉,由於到醫院看病很方便,「在宅醫療」的發展速度,不如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然而,隨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行動不便的長輩愈來愈多,加上缺工、關床導致醫療量能緊縮,衛福部健保署主動扮演推手,讓「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在宅急症照護」陸續上路。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人口減少是長期趨勢,相較於蓋一堆醫院,未來留下大量空床,推動「在宅住院」,可以在不增加醫院床數的前提下,擴增醫療量能。
他指出,推動「在宅住院」需要建立很多配套措施,包括醫療家訪機制、生理監測設備、遠距診療、醫療呼叫中心等,才能減少個案緊急送醫的頻率,達到在家醫護照顧的效益。
搭上「在宅醫療」的浪潮
南迴基金會暫緩建院計畫後,採取行動醫療模式,除了定點的門診,全力推動居家醫療,改善在地鄉親就醫不便的問題,正好搭上了「在宅醫療」的浪潮。
謝文祥認為,南迴偏鄉看病不易,而且醫病關係比較緊密,本來就適合發展「在宅醫療」,如今又有政策推波助瀾,正是順勢而為、乘勢而起的時機。
南迴行動醫療目前採取診所模式,跟醫院最大的差別,在於不能提供住院服務。然而,隨著「在宅醫療」的發展,不但有醫師上門看診,病人還能在家住院、在家安寧。家是熟悉的環境,還有家人相伴,也能避免外界感染,病人更有生活品質,更有助於恢復健康。
另外,以診所模式來執行「在宅醫療」,營運、管理成本較低,有助於機構永續經營,大部分的醫療資源可以直接用在病人身上,病人也因此受惠。
因此,南迴基金會也逐漸調整方向,以創建「南迴行動醫療機構」為訴求,只要讓病人在住家或機構中,得到跟在醫院一樣的專業照顧,就是南迴建院理念的實踐。
謝文祥相信,因勢利導,便能水到渠成。「在宅醫療」的熱氣流已然成形,基金會團隊也會全力以赴,為在地鄉親帶來最完善的醫療照護。
本文摘自《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讀書共和國出版)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最新健康新聞
-
立委不准再兼任健保專家 健保署證實「陳昭姿條款」2月底生效!
(33 分鐘前) -
放假也有壓力!吃喝過量、親戚拷問⋯醫親授4招化解「春節症候群」
(59 分鐘前) -
1957福利諮詢專線 「急難救助」春節不打烊!
(59 分鐘前) -
孩子偷吸電子煙的10個徵兆!焦慮、體力變差⋯「身上有甜味」也算
(1 小時前) -
春節追劇久坐,小心成為「沙發馬鈴薯」!3招伸展舒緩緊繃肌肉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