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治療減輕疼痛,讓病患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找回快樂生活。
60歲的王阿姨幾年來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手指與手腕逐漸變形,生活自理愈發困難。即便接受治療,雙手腕依舊紅腫疼痛,讓她對醫療感到沮喪與無力。然而在一次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腕仍處於高度發炎狀態。醫療團隊為她進行關節內注射,並搭配多重藥物調整,僅一週內,她的疼痛減輕超過七成,也重新拾回對治療的信任。
35歲的林小姐,雙手肘腫痛數月,直到最近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積極使用藥物治療,症狀仍遲遲未見改善。經過醫師多次溝通,她接受了關節內注射,一週之後,腫痛顯著減輕,終於感受到療效帶來的安心。
15歲的吳小弟,自幼患有過敏性鼻炎,近期更發展成全身性異位性皮膚炎,特別集中在手肘內側、膝窩與頸部等皺摺處,密集抓痕與小出血點讓他日夜難安。經風濕免疫專科介入,使用小分子口服藥物與外用免疫調節劑後,全身症狀明顯緩解。
20歲的陳同學,自小旅居海外,飽受乾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全身大片紅疹與劇癢影響學業與人際。接受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外用藥膏整合治療後,短短一週內紅疹消退近九成,癢感也大幅改善,整個人重新找回自信。
專業介入、整合治療,讓「痛」不再纏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指出,針對各類發炎性關節炎,除了常規的免疫調節藥物、短期類固醇、生物製劑與止痛藥之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結合「關節內注射」已是目前標準且安全的治療方式之一。
此作法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劑量增加、降低副作用風險,也能在黃金時間內大幅緩解病患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不只是關節,皮膚也屬於風濕免疫的守護範圍
賴佩幸強調,風濕免疫科不只處理關節問題,許多免疫相關的皮膚疾病也屬專業範疇。面對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風濕科醫師擅長以整合方式進行治療,包含使用不同類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視個案病情搭配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目標是「快速穩定病情,同時守住生活品質」。
若您或家人正飽受關節腫痛或慢性皮膚疾病所苦,風濕免疫專科團隊將是您堅實的後盾。透過專業、整合與溫柔的醫療,讓患者從「痛」中解脫,重啟安心的日常。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手腕痛竟遭開重大傷病證明! 醫曝「5個原因」害自體免疫失調:吃太甜、牙周病秒中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復發?善用「1分鐘微笑量表」,醫病有效溝通助治療達標
最新健康新聞
-
-
靈性健康與心理健康有何不同? 職能治療師教從「5面向」探索
(9 小時前) -
強迫症會好嗎?理解背後生命故事 5全系統照亮人生路
(11 小時前) -
脂肪肝是因為吃太油?醫師曝「這些」都是可能原因 快看自己中幾項!
(11 小時前) -
彰化萬人健檢活動開跑 做癌症篩檢送禮卷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