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4° )
氣象
2024-03-06 | 早安健康

女主播不菸酒卻長瘜肉、胃破3洞大崩潰!自揭敗在「1習慣」超傷胃

女主播不菸酒卻長瘜肉、胃破3洞大崩潰!自揭敗在「1習慣」超傷胃

資深媒體人王瀞文曾是加拿大首位華語主播,近年轉戰演藝圈,不時上節目大聊主播台秘辛。怎料,她於社群透露,不僅有胃潰瘍的老毛病,已破了3個洞,甚至還長出「胃瘜肉」,讓平時飲食健康、養生的她大感意外。

王瀞文長年受胃潰瘍所苦,2023年時就曾透露,自己的胃有「三個洞的胃潰瘍」,當時她PO出躺在中醫診療床,肚子上刺滿針灸的照片,引起不少粉絲關心。

今年過農曆春節前她在臉書進一步透露,「整個週末都在胃痛。痛到胸悶、腰都直不起來,躺在床上更痛。藥局的配藥吃了也沒效,胃潰瘍真的煩死人」。後來照完胃鏡後更發現,原來自己不僅有胃潰瘍,甚至還有胃瘜肉的問題,並已透過胃鏡切片切除。

她坦言一直以來都以為只有腸道會長瘜肉,沒想到原來胃也會長,令她大感意外,自嘲自己「全身都是怪病」,幸好目前瘜肉檢查結果為良性,可暫時放下心中大石。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王瀞文無奈表示,她年輕時吃太多西藥傷到胃,如今則不吃辣、不酒、不咖啡、不茶、不油膩,長期維持健康生活,試圖維持胃部健康。

胃也會長瘜肉!會變胃癌嗎?「這類型」胃癌風險較高



提到瘜肉,往往民眾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是容易惡化為大腸癌的大腸瘜肉,不過其實胃部也是會長出瘜肉的地點,幸好絕大多的胃部瘜肉都是良性,且沒有症狀、沒有感覺,病人往往是在胃鏡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胃瘜肉。

綜合永和耕莘醫院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胃中的瘜肉通常可分為3種類型,大多是良性組織,不需過度擔心:


  • 底腺瘜肉:最常見的胃瘜肉,佔90%以上,且幾乎沒有惡性傾向,通常不需特別處理。除了家族性遺傳、體質等原因導致長出胃底腺瘜肉外,長期服用強效制酸劑超過一年以上的民眾(如胃食道逆流病人),也可能造成此狀況。由於癌變機率微乎其微,建議除非是遺傳導致,否則不必每年追蹤,約3~5年最一次胃鏡檢查即可。


  • 增生型瘜肉:多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呈現慢性發炎導致,因此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才是治本之道。此瘜肉癌變機率不到1%。


  • 腺瘤性瘜肉:胃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率不到1%,多因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萎縮性胃炎,或胃反覆發炎後,一部分的胃黏膜細胞萎縮、轉變為腸細胞,出現「腸化生」所致。



西園醫院腸胃肝膽內科主治醫師張錦權醫師曾撰文提醒,胃鏡時偶爾也會看到胃黏膜以下長出來的腫瘤,例如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瘤、平滑肌瘤等,由於這些腫瘤有時看起來和良性瘜肉相仿,當醫師無法百分百確認是良性瘜肉,就需要近一步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或切片檢查。

胃瘜肉一定要切除嗎?醫:大多良性,切除與否看這標準



胃瘜肉種類不同,切除與否的判斷標準也不同。綜合綜合永和耕莘醫院衛教資訊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建議切除標準如下:


  • 底腺瘜肉:除非同時患有潰瘍,或瘜肉超過1cm以上,才建議切除。

  • 增生型瘜肉:雖然癌變機率相對低,但由於大於2cm以上癌變風險高,且依生長部位不同,有可能阻礙食物消化,若瘜肉大於2cm或有出血傾向就建議切除。

  • 腺瘤性瘜肉:由於此類瘜肉本身就是癌症的前驅病變,一旦發現,就建議切除,並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治療、固定每年進行胃鏡檢查追蹤健康狀況。



胃瘜肉如何預防?3招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病變胃癌



由於增生性瘜肉、可能癌化的腺瘤性瘜肉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若要預防胃瘜肉形成,張錦權醫師提醒,應先確認是否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若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則應接受藥物治療,盡速殺菌,避免胃瘜肉產生。輝雄診所則建議,可透過如廁後認真清潔雙手、少食用生食、重視烹調食物的環境整潔等3面向,有效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此外,由於底腺瘜肉成因與服用強效制酸劑有關,只要減少此類藥物服用,瘜肉就會減少、縮小,若民眾有此困擾,也可與醫師多加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43歲工程師胃潰瘍不癒!治療加碼「1養胃食物」半年竟好轉

  • 名醫激推這平價蔬菜「防6癌」胃痛、腎功能3個月改善!但2種人小心吃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35642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