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3 | 早安健康

天天自己煮!主婦膽固醇過高吃藥仍失控,這習慣一改驚喜救血脂

天然的比較健康?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在粉專分享,門診中有名婦人明明有服藥配合治療、飲食也都在家自己煮,但膽固醇數值卻始終失控降不下來,深入詢問後才發現問題元凶。

原來,患者最近為了健康著想,以為自製「豬油」很天然、拿來做飯再好不過,卻不知豬油屬於高飽和脂肪,會讓壞膽固醇(LDL)快速上升。幸好,改回植物油後,短短三個月LDL指數就從200降到100mg/dl,改善幅度比吃藥還明顯!

飽和脂肪不只有豬油!這些「很香」的油品都要小心



為什麼豬油的「殺傷力」這麼大?油脂當中有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各種油品的比例不同,國民健康署指出,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含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長期攝取會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不但讓血管變厚、變硬,還會降低彈性,進一步導致血壓升高、血栓形成,增加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較之下,植物油則是不飽和脂肪比例較高,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普遍超過85%。若能搭配低溫烹調使用,如涼拌、快炒、蒸煮等方式,不但能保留營養,也較不易產生自由基與致癌物質,更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但是如果你覺得豬油最「肥」那要小心了,因為需要留意飽和脂肪含量的油品,遠遠不只豬油喔!舉例來說,「椰子油」雖然是植物性油脂來源,但營養師Stella指出,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是常見油品中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接者依序是奶油約70%、牛油約43%至49%,而豬油約為40%左右。

由此可見,很多人為了讓料理風味香氣更足,煎牛排、烘焙、做飯時也會用「奶油」烹調,但以心血管照顧來說未必比較好!

這類含高飽和脂肪的油品的共通點就是香氣濃郁,且穩定性高,常被用於高溫煎烤、油炸或烘焙,但根據營養師王玟心在成大醫院電子報的說明,這些多數飽和脂肪酸比例偏高的油脂,長期過量攝取可能提高血中的壞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建議長期過量使用,尤其是有高血脂、血膽固醇偏高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族群,更應控制攝取量。




健康炒菜用哪些油?記牢5個健康用油撇步烹調不踩雷



建議家中烹調用油可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植物油為主,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橄欖油就是日常用油相對健康的選擇。

只不過除了注意比例,油品還有「發煙點」的問題要考慮。因為烹調過程中超過發煙點時油脂會開始裂變,產生有害的化合物與自由基,與發炎、慢性病息息相關。

因此營養師Ricky也分享,討論「炒菜用什麼油比較健康」不妨從烹飪溫度來判斷,再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為佳。


  • 低溫烹飪(涼拌或水炒):初榨橄欖油、亞麻仁油、紫蘇油、核桃油

  • 中溫烹飪(普通的煮或中火炒菜):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油

  • 高溫烹飪(煎、大火炒或油炸):酪梨油、苦茶油、椰子油



另外,衛福部則建議,在家裡做飯,不妨使用含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之植物油,以低溫之烹調方式,如涼拌、低溫油水炒,以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的生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以下幫大家整理「用油5個好習慣」,在家中也能吃得安心,烹調不踩雷!


  • 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方式為主,減少油炸與爆炒。

  • 選擇植物油(如橄欖油、芥花油、大豆油等),避免油溫過高起煙。

  • 減少攝取反式脂肪,挑選反式脂肪標示為零的產品。

  • 零食與加工食品要節制,特別是油酥餅乾、炸物、糕點類。

  • 每日可適量補充天然堅果(如杏仁、核桃、芝麻等)取代高油脂點心。



總結來說看似「天然」不代表無害,挑選烹調用油時,不只是看來路,更要看脂肪結構與使用方式,若正在控制血脂、保養心血管,從廚房用油的選擇開始,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第一步。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選一油用到底最糟!譚敦慈不喜歡橄欖油,公開家中常備3種油用法大不同

  • 「天然無糖」卻是地雷?醫生在超市不買的5種食品,害發胖又致病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37718

天天自己煮!主婦膽固醇過高吃藥仍失控,這習慣一改驚喜救血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