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小兒便秘症狀 每周排便3次以下、硬便、血便都算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便秘是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臨床表現包括1周排便次數小於3次、排出硬大便、排便困難等都算是便秘。家長如果發現孩童在排便時異常用力或疼痛、糞便呈現堅硬粒狀、曾經因為糞便太粗造成馬桶阻塞、糞便或擦屁股的衛生紙上有血等,都可能是便秘的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指出,硬便本身或是硬便造成的肛裂,可能會加劇排便時的疼痛,讓孩童對排便產生畏懼,反而出現憋大便的動作,累積在腸道的硬便內的水分被腸道再次吸收,使得這些大便更加乾硬難以排出,導致惡性循環。
兒童3大便秘好發期 副食品、如廁訓練及學齡兒童期
陳韋廷說,大部分便秘的原因為功能性便秘,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普遍有3大好發時期:
▸好發期1|副食品期:當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嬰兒飲食中的母奶或配方奶量就會逐漸減少,腸道還在適應的階段,便容易產生便秘。
▸好發期2|幼兒期:在進行如廁訓練時,幼兒若是心理或生理尚未準備好,就可能會出現憋便的行為,從而導致便秘。
▸好發期3|學齡兒童期:有些孩童會排斥在學校如廁,長期憋便造成便秘。
建議家長在這些時期,多觀察孩童排便頻率、大便的外觀與排便時的表現。少部分便秘可能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其他問題造成,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以及是否需安排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
緩解便秘!攝取足夠的水分與蔬果 搭配規律的如廁時間
便秘的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習慣、調整排便行為與給予藥物等環節。飲食調整的部分為攝取足夠的水分與膳食纖維,一般健康的孩童每日所需水分依體重而有所不同,通常10公斤的孩童會需要每天1,000ml的水分。至於膳食纖維的部分,幼兒需要每天2~3份蔬菜與2份水果,學齡孩童需要每天3~4份蔬菜與3份水果。
陳韋廷說表示,排便行為調整的部分主要在於建立每天規律的如廁時間,建議安排在3餐飯後,此時因為正常的胃結腸反射,腸道蠕動會增加,容易出現便意。可以鼓勵孩童坐在馬桶上至少5分鐘,嘗試解便,如果馬桶的高度較高,可以另外幫孩童準備小板凳,踩上之後膝蓋高度會高於肛門,更好出力,讓大便排出。此外,有部分長期便秘的孩童,在飲食與排便行為調整的同時會需要一段時間的軟便藥物輔助,特別是直腸有硬糞便嵌塞的病童,需要塞劑或口服軟便藥先協助這段硬便排出,再接續維持期的口服藥,以達成更好的成效。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如何面對抗藥性細菌? 適當使用抗生素並做好感染管制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本文出處:NOW健康
最新健康新聞
-
-
30多歲主管掉髮以為雄性禿!醫見「身上1特徵」驚覺不單純 一驗竟是梅毒
(1 小時前) -
藥品關稅恐害台灣缺藥 食藥署祭對策「新藥審查1年變4個月」
(2 小時前) -
女上班族脖子腫塊不敢開刀 「微創消融術」免留疤、恢復快
(3 小時前) -
5旬男偏頭痛30年 大枕神經注射術讓他重獲新生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