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裝鼻胃管? 高齡長者使用鼻胃管後有機會移除?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健保署統計,民國112年度全台灣鼻胃管插管人數約21萬人,其中65歲以上比例約64%。國內護理之家住民鼻胃管使用率高達5成,今年年初衛福部長邱泰源於立院允諾,擬定機構拔除鼻胃管計畫,避免生命最後人人戴著「長長的鼻子」。
鼻胃管是由口置入 用於吞嚥困難時提供患者食物、飲水或藥物
鼻胃管是由口置入,一般用於吞嚥困難時提供患者食物、飲水或藥物,但口腔中長期放置管路,不僅造成口腔與喉嚨不適,口腔清潔受限,也無法享受食物感受,有時胃酸順著管子上流,造成食道潰瘍。許多患者因外觀怪異,而缺乏自信,不願外出。
現行移除鼻胃管獎勵措施僅提供醫療機構,從民國111年6月起,針對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病人,當醫療團隊成功移除鼻胃管,且患者恢復經口進食能力,每人次獎勵3000點,每年約1.3萬名病人受惠。不過,這項移除鼻胃管獎勵措施適用範圍尚未含長照住宿型機構,原因在於機構方便管理,透過管灌餵食,省下照護時間。
日本在30年前積極推動「移除鼻胃管」 落實以「人」為中心照顧
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約30年前開始發現長者鼻胃管造成問題,日本在30年前積極推動「移除鼻胃管」,投入非常多資源,包括,醫療團隊、長照介入,另將營養師納入團隊,改變飲食模式與食材質地,但成效良好。
邱泰源強調,台灣應盡快跟上日本腳步,落實以「人」為中心照顧,已交由長照司主責,將移除鼻胃管設為長照3.0重點,儘速提出計畫。
病人拔除鼻胃管後 接受吞嚥訓練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
前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表示,在放置鼻胃管後,最直接的影響為病人外觀,心理壓力沉重,因為鼻子底下多了一根管線,嚴重損及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事實上,只要把握復健黃金期,過專業復健訓練及治療後,就有機會逆轉吞嚥障礙,成功且安全移除鼻胃管並恢復由口進食。
想讓病人拔除鼻胃管,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醫師評估,藉由鼻咽內視鏡、吞嚥攝影檢查,確認問題發生在哪一個進食階段。若有機會拔管,則在語言治療師陪同下,接受吞嚥訓練,學習吞嚥技巧、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由稀薄到濃稠分為0~7級,當病人可吞下3種質地以上的食物,進食量達到一定程度,經檢查確認進食無嗆咳疑慮時,就有機會移除鼻胃管。
病人一旦長期依賴鼻胃管進食,缺乏咀嚼刺激,以致口腔顎面肌力或其他生理機能衰退,連帶導致腦部及心血管功能退化。李伯璋提醒,病人及家屬應該積極面對問題,在剛放置鼻胃管的前2、3個月,把握復健黃金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本文出處:NOW健康
最新健康新聞
-
-
竹崎鄉多功能服務中心暨鹿滿日間照顧中心啟用 造福失智失能民眾
(5 小時前) -
嘉縣把關食安3亮點:有鮮、有好味、有安心
(5 小時前) -
「碳水化合物」不是敵人!飲食避開碳水有哪些影響?該怎麼吃才真正有益?
(5 小時前) -
國際獅子會捐贈朴子醫院輪椅 行動傳愛溫暖就醫民眾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