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胰臟癌爭取生機!胰臟癌「1用藥」加入一線治療 有效延長存活時間
【健康醫療網/林韋彤報導】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許多人確診就已經是晚期,不止不易早期診斷,且發病擴散速度快,又沒有有效治療,因此令人聞之喪膽。面對胰臟癌的治療,當前可說是相當棘手,讓病人與醫師都感到相當挫敗,甚至想要放棄治療。所幸,113年5月衛福部核准一項重要的適應症,將原本用於二線治療的微脂體抗癌藥物,擴大到第一線治療,讓病人有更多治療選擇,多一線生機。
胰臟癌具有「癌王」之稱 高危因子提高警戒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饒坤銘副院長指出,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主要是因為胰臟的位置在後腹腔,讓病變難在早期被發現,也不易手術完全切除,所以復發機率高,治療效果差,預後也不好。造成胰臟癌的原因不明,但有研究報告顯示,抽菸可能是相關危險因子,此外,如果60歲後才出現糖尿病,這一類晚發型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臟被腫瘤破壞,引發血糖控制不佳,因此務必提高警覺,適時尋求醫師的評估。
篩檢工具掌握胰臟健康 留意這些病癥
饒坤銘副院長提到,胰臟屬於長條型器官,會因為腫瘤生長的位置,使症狀有些差異。若在胰臟頭部,多數病人會出現黃疸,增加被及早診斷的機會;若是在胰臟中段及尾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直到腫瘤逐漸增大,才可能會開始出現上腹痛,甚至延伸到背部。
饒坤銘副院長提及,胰臟癌難以透過健康檢查篩檢出來,除基本腹部超音波外,還必須藉由胃鏡、大腸鏡、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抽血驗腫瘤標記等方式,逐一抽絲剝繭才有機會找出病灶。
撲殺難纏胰臟癌 這些治療方式爭取生機
現行的胰臟癌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等多種選擇,不過,手術仍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饒坤銘副院長表示,高達8成的病人初確診就是晚期,腫瘤已經侵犯其他器官,無法以手術切除乾淨,成為治療上一大困境。針對無法手術治療的病人,若為局部晚期且沒有明顯擴散,會先以化療合併放射治療來縮小腫瘤,讓後續能夠順利銜接手術,提高治癒的可能;若已經發生轉移,則以緩和性治療為主,目標在改善病人身體功能、延長存活時間,並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饒坤銘副院長也提到,胰臟癌病人以年長者居多,且常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病,增加手術併發症風險,因此,要進行手術前還需要仔細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才能達到最佳治療結果。
一線微脂體抗癌藥物治療 副作用低、有效延長存活期
過去傳統化療以單一藥物為主,近年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使用「微脂體三合一化療」,增進治療效果。衛福部也在113年5月,將二線治療的微脂體抗癌藥物,擴大到第一線治療使用。臨床試驗證明,用藥後疾病無惡化可達7.4個月,整體存活期也延長將近1年的時間,是近年最佳的治療成效。
饒坤銘副院長表示,微脂體抗癌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後,可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而藥物組合愈多,效果當然也愈好,可是相對副作用也會跟著變多,只要病人身體狀態良好、具自我照顧能力,經評估適合就會建議以微脂體抗癌藥物進行組合治療。通常會從較低的劑量開始,依病人耐受性,採漸進式的調整劑量,減輕治療帶來的不適,順利完成治療計劃。
此外,相較於其他一線藥物,由於微脂體抗癌藥物包覆效果好,具備較佳的腫瘤穿透力,可以直接將藥物鎖定在腫瘤位置,使用較少劑量就能發揮治療效果,對骨髓抑制的影響,也比其他化療用藥來得更低。至於噁心、嘔吐、拉肚子等常見治療副作用,更是有相當程度的降低;即便出現副作用,利用相對應的支持性藥物都可以獲得緩解。
饒坤銘副院長以一名60歲男性病患為例,此個案因腰痛症狀就醫,確診胰臟癌轉移,在接受使用以微脂體抗癌藥物為主的三合一療法,經6次的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一半,癌症指數也持續下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
積極面對治療 打擊癌王重拾正常生活
面對惡性度極高、治療棘手的胰臟癌,饒坤銘副院長提醒民眾,除平常就要多加留意身體狀況,若不幸確診,最重要的是「面對它、解決它」,深入了解疾病、治療選擇,並設定治療目標,加上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正是對抗胰臟癌的最佳利器!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9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中榮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 大幅降低心臟術後疼痛及併發症
(36 分鐘前) -
手術後痛到凍末條 神經阻斷術降低疼痛及併發症
(52 分鐘前) -
知名「隱形牙套」戴出狀況 200人自救會控業者求償千萬
(1 小時前) -
呼吸就能瘦是真的!5步驟「腹式呼吸」打造易瘦體質:還能減輕焦慮
(1 小時前) -
北市逾65歲人口破57萬人 長照「喘息+短照」服務給付最高補12萬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