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5-24 | 健康醫療網

肌少症不是老人才會有! 專家教你「抗肌少訓練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肌少症可說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隱形殺手,為了讓大家重視此議題,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特別提醒民眾,肌少症並不是專屬老年人,40歲後就應該開始預防。



「肌少症」非專屬老人疾病 40歲以上就該預防!



周建文主任指出,肌少症(Sarcopenia)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力量逐漸減少的現象,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失能。一般而言,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加快,每年可減少3-8%,但其實肌少症並不是專屬老年人的狀況,青壯年40歲後就應該開始預防。



專業檢測肌肉質量 阻力運動「啞鈴」、「深蹲」減緩退化



周建文主任表示,可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A)或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儀(DXA)測量肌肉質量,也可透過手握力測試、行走速度檢查來評估肌肉功能是否異常。也能自我檢測:把雙手的食指及拇指,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如果雙手圍成的圓大於小腿最粗處,代表有肌少症的可能。



營養及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張鈞渝物理治療師表示,阻力運動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舉啞鈴、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肌肉的運動。另外像深蹲可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膝蓋伸展可訓練股四頭肌;膝蓋彎曲可訓練腿後腱;腳橫抬及踮腳尖分別可訓練臀中肌與腿三頭肌,建議初期以8至10組主要肌群動作,每周至少兩次,並漸進增加強度。



肌少症引起「吞嚥困難」 恐造成營養不良



然而,肌少症影響的層面並非只有四肢肌肉,它可能也會影響到控制吞嚥的肌肉群進而導致吞嚥困難。呂昂衛語言治療師表示,吞嚥困難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可以至醫院透過螢光吞嚥攝影檢查或內視鏡檢查評估。



長者可以進行吞嚥技巧及運動來預防或改善吞嚥功能,例如低頭縮下巴、用力吞嚥法、舌頭阻抗運動、咕嚕聲漱口法、喉頭肌肉運動等方式,來訓練口腔肌肉力量及增強吞嚥肌肉群的活動度。


【延伸閱讀】

她爬沒兩層樓就腿軟竟是肌少症上身 醫籲「每天這樣做」養好肌耐力

腰酸背痛可能不是姿勢問題!中醫師解析「肌少症」元兇及改善方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