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8° / 28° )
氣象
2025-09-23 | 健康醫療網

失智不只老人!醫:中壯年表達困難、行為改變當心是年輕型失智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53歲呂先生是一名搬運工人,近來他發現過去熟練的搬運工作似乎「愈來愈難」,總是不小心勾到電線或擦撞牆面;58歲何女士則是經常有思緒不流暢的困擾,話到一半會停頓,甚至說話內容常常和心中所想不符。兩人都被這「不對勁」的感覺困擾已久,經過羅東博愛醫院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才發現竟罹患了年輕型失智症。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醫師提醒,這並非單純的健忘,而是疾病早期的警訊,具備病識感,及早就醫診斷至關重要。



年輕型失智症伴隨多種認知功能障礙 新藥有助延緩退化



劉競雄醫師指出,阿兹海默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引發神經細胞退化與認知功能障礙。低於65歲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除記憶障礙外,還常伴隨語言表達困難、行為改變、工作執行及判斷能力下降等多元症狀。



失智不只老人!醫:中壯年表達困難、行為改變當心是年輕型失智症



目前失智症雖仍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治療已有突破。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針對病因進行清除性治療,可經神經專科醫師的評估後使用。臨床數據顯示,經18個月治療可延緩約三到五成認知退化,並額外爭取7.5個月的自主生活時間,為病人帶來全新希望。而針對目前最新的失智症標靶治療,部分家屬憂慮副作用風險,博愛醫院對此也建立跨部門整合模式,確保治療安全。



整合藥物、生活型態醫學、社會資源 是穩定生活品質關鍵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副主任高志堅醫師表示,失智症的照護不僅依賴藥物治療,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同樣關鍵。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規劃,將以「社會處方箋」作為病人日常生活的支援橋樑,建立醫院與社區的緊密連結。完成醫療評估後,醫師可依患者個別需求開立社會處方,安排病人參與社區課程、藝文活動、手腦協調訓練、共餐或認知促進活動,將治療延伸到日常生活。



羅東博愛醫院王文斌院長強調,失智照護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以病人為中心、全人全期健康為導向。失智雖無法逆轉,但藉由醫療與社會的雙重支持,病人與家屬可以走得更穩、更有希望。最後呼籲,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才能為病人與家庭爭取最寶貴的時間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56歲保全喪失方向感、情緒不穩 竟是罹「年輕型失智症」

50歲就失智症 三年前「1障礙」就有伏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