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 Heho健康

大腸鏡檢查再進化,AI 助攻揪出小息肉!醫建議 6 族群採用

55 歲的劉先生因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就醫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然而,檢查當天腸道清得不夠乾淨,部分區域仍有液態狀糞便,影響醫師的檢查。
所幸,搭配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發現局部被糞便覆蓋的一顆約 0.5 公分的小息肉,經切除後病理化驗,證實為「腺瘤性息肉」,屬於大腸癌的前期型態,若未及早處理,日後恐轉變為惡性腫瘤。
台灣的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始終居高不下。大腸腺瘤早期發現與切除,正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關鍵,而「大腸鏡」一直是最準確的檢查方式之一,能即時觀察腸道內部並切除異常病灶。
經驗再豐富,小或扁平的息肉易遺漏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指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內視鏡醫師,也可能在檢查過程中遺漏約 10〜20% 的腺瘤,特別是比較小或扁平的息肉。因此,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系統的導入,就能提升發現大腸腺瘤的機率。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系統優點多,包含 1. 提升約 20% 的腺瘤偵測率;2. 可降低 55% 的腺瘤遺漏率;3. 即使是小於 5mm 的微小病灶,也能被系統及時提示;4. 有效增加每次檢查中被發現的腺瘤數量。
AI 主動提醒病灶,成為醫師最佳助手
林德福說,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系統在檢查過程中會主動提醒可能的病灶位置,可說是醫師最佳助手。如同上述案例,即便檢查條件不理想,但在 AI 系統的輔助下,還是能發現小顆的腺瘤性息肉,讓大腸鏡檢查更精準有保障。他建議,下列 6 類族群可考慮接受 AI 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
- 50 歲以上民眾,或家族有大腸癌病史者,建議定期接受篩檢。
-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 曾發現大腸息肉或腺瘤者,需定期追蹤。
- 曾罹患大腸癌者,需定期檢查以防復發。
- 有下消化道出血,或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者。
- 長期腹瀉、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者。
文 / 黃慧玫、圖 /Chery Kang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高雄市衛生局首創診所建置TOCC問卷系統 民眾候診手機掃碼填寫參加抽獎
(1 小時前) -
他們不是「不乖」! 專家籲:教養特殊兒少的第一步從停止打罵開始
(1 小時前) -
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有救!持續用藥助延命,支持完整療程不中斷
(2 小時前) -
17%中學生重度憂鬱傾向 醫:孩子的沉默恐藏情緒障礙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