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焦慮」怎麼辦?心理師:練習撫平失落感、維持適度社會互動

一名 70 歲的張爺爺,喪妻,獨居,生活可自理;右膝關節退化時有疼痛情形,需使用護膝並服用藥物,偶爾會與三五好友至郊區爬山。然而,原樂觀開朗的他近期開始失眠、情緒低落,不願外出;他還是可以獨自生活,但日常開始變得較鬆散,人際退縮,且對老化症狀感到害怕,張爺爺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
心理師表示,其實,像張爺爺一樣,處在「老化焦慮狀態」的長輩並不少見。如何面對高齡老化焦慮,是每個人必修的人生學分,具體作法可以試著維持適度社會互動並練習撫平失落感,如此,能幫助自己更加溫柔的對待晚年生活。
老化焦慮的因素有哪些?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說明,「老化」是人生必經階段之一,人的身體、心理、社會等層面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開始改變,在老化階段,生理功能開始變差、社交和學習功能逐漸衰退,是自然發展中的動態過程。
陳惠娟表示,在這階段的長者,可能因為許多因素而產生不適應的身心症狀,如:失眠、社會退縮、情緒問題等。老化過程可能面對的議題包含:
如何自我調適、淡然面對老化焦慮?
「老化可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也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即便可能必須面對生理病痛,但在晚年仍可以選擇自己該怎麼過活。」
那身處高齡化社會的人們,該如何應對人生下半場的課題?陳惠娟指出,學習「超越老化」,就能較有力量的面對和淡然看待人生意義。
陳惠娟說明,在老年階段,可以試著覺察隨著人生經驗增長所帶來的韌性,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失落,接受身體功能及社交連結改變是自然的過程。
另一方面,在老化階段仍可持續的享受生活中的新體驗,維持適度的社會互動。如果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困擾,也可以嘗試求助醫療專業人員,像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練習撫平失落感,接受目前自我的狀態而好好的活。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
延伸閱讀:
高齡長者易有失落、空虛、孤寂、無價值感!醫建議多做 4 件事擺脫鄉愿
最新健康新聞
-
蔬果光清水洗沒用!櫻桃泡醋驚見白蟲爬出 專家教1招吃得安心
(39 分鐘前) -
錯過搶救期!「霹靂火」秦楊右眼突失明 肺癌纏身雪上加霜
(56 分鐘前) -
備孕打排卵針痛、卵少、胚胎植入失敗不用怕!醫師破解3大備孕難題
(1 小時前) -
一個台灣生技公司如何以專業科研,將原生種植物「山芙蓉」推向國際之路
(2 小時前) -
攝護腺癌竄升男癌第3名! 健保給付「這1手術」降低治療負擔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