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名人講堂」邀陳建宏醫師談骨鬆 呼籲「保密防跌」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TIA台灣勵志協會黃文局創辦人與林慧玲副理事長,於本(10)月的第三個週末,邀請全台百大骨鬆良醫陳建宏醫師由台南北上,前往該協會發表:「從陳醫師的觀點談骨質疏鬆」的精彩講座。
TIA執行長賴榮偉博士擔任引言人,介紹陳建宏醫師現為陳建宏骨科診所醫師暨負責人、台南市醫師公會北區副組長、成大生醫工程博士候選人、成大體健所碩士,曾任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高齡骨科主任、創傷科主任。
陳建宏醫師當眾示範「深蹲」與「棒式」運動
陳醫師豐富的經歷:包括骨質疏鬆症學會副秘書長、日本醫科大學足踝科臨床研究員、馬來西亞大學臨床研究員等。曾獲退輔會高榮台南分院年度貢獻獎、退輔會高榮台南分院優良醫師楷模與優良教學醫師、醫療專欄作者、多間大學講師。
賴執行長強調,陳醫師今日來TIA講堂,是個人第470場演講,他看盡許多患者「痛不欲生」的長期失能、臥床案例,不少家屬只能在診間,向醫師申請巴氏量表、殘障鑑定外ㄧ籌莫展,既自責又無奈。陳醫師毅然決然選擇出來開業,並積極作全台巡迴公益演講,推廣「預防醫學」,想做個不一樣的醫師。
陳建宏醫師在講座說,現代人的慢性病,已非大家習以為常的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所謂的「三高」與癌症,而是:骨質疏鬆、肌少症、衰弱與疼痛。因此最重要的治療是運動,運動在於肌力訓練。但要肌力訓練,就要有訓練激勵動力,有肌力訓練,不僅可以預防骨折,更可以讓自己快樂與家人快樂。
骨質的巔峰年齡在25-40歲,年紀越大,體重卻減少,就要留神骨質流失或疏鬆;體重增加,就得注意退化性膝關節炎。要釐清觀念的是,不論「骨質流失」或是「骨質疏鬆」都「沒有症狀」,但兩者都有高風險的骨折機率。
「骨鬆性骨折」中,最令人最害怕的是「髖關節骨折」。「髖關節骨折」,一年的死亡率為15-20%,高於癌症等其他疾病;失能的風險則高達25%。不開刀就臥床,躺久了易生褥瘡、泌尿道發炎、肺炎等致死併發症。遺憾的是,即使手術治療順利,身體功能大不如前,生活無法自理,兒女又無法照顧,只能找外籍看護照顧或送到護理之家。
台灣一年有2萬例個案,有2成約4000個家庭,因患者往生而心痛;有3成約6000位患者進入慢性照護,而在生命最後8年內在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奔波。
陳建宏醫師語重心長說,在這最後幾年,家人能做的就是:接來自醫療機構或長照機構的電話,以及簽同意書。
陳醫師建議,面對骨質流失或骨質疏鬆,就是保「密」防「跌」。保「密」,即保持骨密度:加強鈣與維生D3以及骨鬆藥物使用,利用早上或傍晚曬太陽,都是保「密」方式。多吃原型食物,如菇類、芝麻、豆腐和深綠色蔬菜等鈣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防「跌」,就是預防跌倒:評估跌倒風險以及下肢肌力訓練。
強「密」健身:強化下肢肌力是很重要的訓練。大腿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大腿沒有力氣,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很容易發生跌倒與骨折。會場上,陳醫師與台灣勵志協會林慧玲副理事長當眾示範「深蹲」與「棒式」運動,從站立、坐著到蹲下取物,永遠要做到:「脊椎挺直」。
講座會結束前,面對會場踴躍發問的觀眾,陳建宏用三句話總結:「這可能是我這一輩子跟您唯一的一次見面」、「我真的很怕您失能」、「煩請盡早進入健身的領域」,並強調,人終究會死亡,與其死不瞑目,不如死而無憾。認真過每一秒,享受可以靠自己的每一刻。
更多新聞推薦
● 洪申翰自爆早知道謝宜容「鬼故事」 王鴻薇:甘為沈默幫兇,還要接掌勞動部最新健康新聞
-
-
男BMI僅15成皮包骨肚子脹! 一照盲腸「塞滿鵝卵石」醫嘆:也太折磨人
(9 小時前) -
守護高山遊客健康!南投縣衛生局啟動雪季醫療服務
(13 小時前) -
他腹痛就醫驚見「腸道堆滿大量糞便」 腸道破裂險喪命
(14 小時前) -
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