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全民困擾」 新竹臺大分院提醒:生活習慣是關鍵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林弘堯醫師建議均勻分配飲水量攝取,維持腸道水分平衡,有效降低便秘風險。
一名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孩童,因便秘而出現腹痛、食慾不振的情況,媽媽以為只是挑食,沒想到兩週內體重急速減輕,甚至影響上課專注力,至新竹臺大分院胃腸肝膽科就醫後,才發現是慢性便秘導致腸道蠕動變慢,經藥物及生活習慣調整後才逐漸改善。
新竹臺大分院胃腸肝膽科林醫師指出,早於民國99年台灣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就已顯示,國小孩童的便秘盛行率高達32.2%,其中女童的盛行率更是高出男童將近七個百分比,顯示便秘問題早已是跨年齡層的「全民困擾」。
林醫師說明,便秘除了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訊,若有慢性便秘的狀況,建議及早就醫釐清病因,例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大腸激躁症等都是常見會引發便祕的慢性病;部分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會導致便秘,例如鴉片類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其他像是腸道腫瘤阻塞、腸道外腫瘤壓迫、神經病變以及術後腸沾黏等均亦可能導致便秘。
林醫師進一步說明,排除上述病因後,便秘者多會被歸類為「慢性非特異性便秘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此時,調整生活習慣便成為改善症狀的關鍵。
便秘患者應攝取足量水分。以成人為例,每日水分攝取量約為「體重(公斤)x 30c.c.」,若天氣炎熱或從事大量流汗的工作,則應適度增加攝取量;兒童則應依年齡、體重與活動量等因素調整,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公告之建議標準。值得注意的是,當身體處於脫水狀態時,大腸會重新吸收糞便中的水分,使糞便變得乾硬、排便困難,即使後來補水也無法改善。因此,應將每日飲水量平均分配於整天攝取,避免短時間內大量攝取,才能有效維持腸道的水分平衡,降低便秘風險。
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讓糞便「鎖住」水分,減少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進而改善排便困難。林醫師提醒,中秋佳節享用烤肉時,也別忘了攝取足量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如燕麥、水果、蔬菜、地瓜與全穀類等,都有助軟化糞便、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最後,若能再配合規律運動,進一步刺激腸胃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就能有效減少便秘發生的機會。
林醫師提醒,便秘雖不致命,卻可能暗藏健康風險,應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才能對症下藥、安全並有效的改善便秘。此外,中秋假期期間飲食習慣改變,易引發腸胃不適,建議民眾若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更多新聞推薦
● 重申我未與美做晶片「五五分」承諾 鄭麗君提「台灣模式」與美合作最新健康新聞
-
彰化榮家465人接種流感疫苗 提前防堵秋冬疫情
(7 小時前) -
桃市宣導「左流右新」疫苗施打 張善政:雙重防護健康再升級
(8 小時前) -
國民保健署文章「宣傳表親婚優點」急下架 英衛生大臣震怒:要道歉
(8 小時前) -
嘉義長庚中秋音樂會 千歲樂手奏響不老樂章
(9 小時前) -
有家族史!64歲男健身後突心臟病釀車禍 倒在診所旁奇蹟獲救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