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眼花、疲乏無力,竟是低血壓惹的禍!吳明珠中醫師:4訣竅改善低血壓症狀
突然感覺頭暈眼花、疲乏無力,甚至心悸氣短,小心可能是低血壓惹的禍。吳明珠中醫師表示,中醫認為低血壓是一種虛勞的表現,虛勞又稱為虛損,屬於中醫眩暈、虛損、暈厥等證範疇。通過4訣竅可以改善低血壓症狀,以及注意日常生活5要訣,就能遠離低血壓的風險。
所謂血壓,就是「血液在血管向前湧動的力量」,也就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要推動血液在血管往前走,它要有力氣。這個力氣,如果太小了,血管的壓力就不足。就形成低血壓。以中醫理論來看,所謂氣為血之帥。氣不足,就不能推動血液運行,那麼患者就容易低血壓。所以,氣虛,是低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倾,目為之眩。” 這表明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頭目,就會導致眩暈等症狀,與低血壓的表現相契合。低血壓的發生多與脾胃虛弱、氣血虧虚、腎精不足、心陽不振等因素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則氣血生成不足;腎精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精虧虛可致氣血生化無源;心主血脈,心陽不振則推動無力,血行不暢,均可引發低血壓。
吳明珠中醫師表示,以下是常見低血壓的典型症狀:
低血壓的典型症狀
1.頭暈眼花
由於氣血不足,無法上榮於頭目,導致頭暈眼花。
2.疲乏無力
氣血不足以養肌肉,故感疲乏無力。
3.心悸氣短
心臟因氣血不足而出現心悸,呼吸因肺氣不足而氣短。
4.手足不溫
脾腎陽虛,陽氣無法溫煦四肢,導致手足不溫。
低血壓除了有以上的症狀,還要再依以下3方向辨證論治:
低血壓辨證論治
1.氣血虧虛證
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活動多更明顯,遇勞累則發作,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胃口差,舌淡苔薄白,脈细弱。
辨證要點:以頭暈、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细弱為主要辨證依據,多由久病體虚、勞累過度、失血過多等導致氣血不足。
治療:治法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劑歸脾湯加減。
2.腎精不足證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健忘,掉髮齒摇,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淡红,脈沉细。
辨證要點: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脈沉细為主要表现,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久病傷腎所致。
治療:治法補腎填精。方劑河車大造丸加減。
3.心陽不振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形寒肢冷,面色蒼白,頭暈乏力,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結代。
辨證要點:以心悸、胸悶、形寒肢冷、脈沉遲為主要辨證要點,多因心陽不足,鼓動無力所致。
治療:治法溫通心陽。方劑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若兼瘀血,可加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若水腫明顯,可加茯苓、澤瀉等利水消腫。
長期血壓過低會使身體各部分的營養、氧氣供應不足,產生眩暈、無力,嚴重者甚至發生暈厥或休克。
長期血壓過低的合併症
1.暈厥或休克
會使身體各部分的營養、氧氣供應不足,產生眩暈、無力,嚴重者甚至發生暈厥或休克。
2.腦中風
低血壓帶來的血流過緩,還會在促進血栓的形成,特別是一些患者本身存在血液粘稠、腦血管狹窄,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就更高了,尤其睡眠狀態下更危險。
3.便祕
低血壓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不穩定,腸道功能相對較弱,因此比較容易便祕,常為「蝸牛型便祕」 ,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慢性傳輸性便祕,糞便排出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
4.抑鬱
有研究選取了數千名50歲以上精神健康的中老年人,對他們進行為期2年的跟蹤研究,包括血壓和精神健康。結果發現,2年後有200人罹患抑鬱症。研究人員分析結果後表示,調查開始時收縮壓低的人患抑鬱的風險高30%,這可能與低血壓導致的大腦供血減少有關。
5.影響器官功能
血壓較低,血液循環相對就比較緩慢,人體末端血管就容易缺血缺氧,出現手腳冰涼、易麻木等症狀。不僅如此,全身各器官組織的運作都會因為缺血缺氧受到影響,從而增加視力及聽力下降、老年癡呆、跌倒骨折等各種病症的風險。
低血壓的治療
高血壓患者通過服藥有助將血壓控制平穩,此外,也需要改善生活習慣,如減重10%以上、戒菸、戒酒、鍛煉、減少食鹽攝入等,可以使血壓進一步降低,有時也能導致低血壓症狀。當氣溫驟然升高,也會導致血壓明顯降低
低血壓合理升壓4訣竅
1.艾灸療法
通過艾灸關元、足三里、神闕等穴位,可以溫補脾腎,振奮陽氣,提高血壓。
2.穴位按摩
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按摩,如百會、風池、內關等,可以調節氣血,緩解低血壓症狀。
3.情志調養
中醫認為「怒傷肝、思傷脾」,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過度焦慮、抑鬱,對改善低血壓有積極作用。
4.適量運動
長期適當運動可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心臟泵血能力,使心臟每次搏動排出的血量增加,從而產生緩解低血壓的作用。適當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血壓。有氧運動或適量爬樓梯,不過爬樓梯時,要考慮樓梯的坡度、踏步的寬度以及臺階的高度。最好能全腳掌落步,臺階高度在15~20釐米,坡度在27°左右比較合適。
心臟功能也與核心肌群的健康相關,也就是頸肩部、腰背部、腹部等部位的肌肉,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抗阻運動。比如平躺抬腿,雙腿併攏伸直,抬高45°並保持10秒鐘以上,能有效鍛煉腹部肌肉。
適當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血壓。
吳明珠中醫師提醒,注意以下日常生活5要訣,有助改善低血壓問題:
日常生活5要訣改善低血壓
1.合理飲食
避免過度節食,保證營養均衡,適量食用溫補食物。建議多吃生薑、桂圓、紅棗、核桃、人參、五味子、山藥、百合、蜂蜜等滋補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壓現象。
不要常吃芹菜、冬瓜、綠豆、山楂、苦瓜、洋蔥、蘿蔔、海帶等降壓利尿的食物。
2.充足睡眠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以養氣血。
3.注意環境與穿著
不宜處在悶熱的環境,以免血管舒張、血壓下降。領帶、衣領勿太緊、太高,會壓迫頸動脈竇,引起血壓驟降而昏倒。
4.及時補水
氣溫較高要注意適當補充水分,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以增加血容量,從而升高血壓。每天喝兩升水,有助於維持血液容量。
但如果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喝多少水,請遵醫囑。
5.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血壓測量,及時發現和治療低血壓。
【延伸閱讀】
喉嚨乾癢又卡痰,小心慢性咽喉炎找上門!胡皓淳醫師:6招預防慢性咽喉炎
過度氧化易老化,「這些」疾病跟著來!簡鈺樺營養師:吃5大抗氧化營養素養出好體質
狂掉髮、易疲倦,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周宗翰中醫師:保養4要訣、2茶飲遠離甲亢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9/963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
護理及AI機器人結合 彰基揭開國際護師節系列活動
(3 小時前) -
百日咳近6年同期新高!一週有3嬰感染 未滿1個月大嬰三度就醫仍在ICU
(3 小時前) -
臉紅、發熱、丘疹膿皰 當心玫瑰斑上身
(3 小時前) -
緩解鼻塞用吸鼻器?洗鼻器? 網友分享舒緩妙招快試試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