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28° / 26° )
氣象
2025-08-20 | 華人健康網

B肝「肝功能正常」就安啦?研究:2類「肝功能正常」患者,仍需評估早治療

肝癌仍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B肝是肝癌的風險因子,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包括:免疫活化期、免疫耐受期、不活動帶原期。台大醫院今19日公布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患者」與「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2類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族群,進行長期追蹤,找到新的B肝表面抗原指標,建議進行追蹤或者治療介入。


B肝「肝功能正常」就安啦?研究:2類「肝功能正常」患者,仍需評估早治療

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

慢性B型肝炎的的處置及未解的問題如下:

免疫活化期

肝癌高風險族群,建議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e抗原陽性需治療,e抗原陰性也需治療。

免疫耐受期

肝癌的風險仍有爭議,患者需要追蹤或是治療,仍有爭論。

不活動帶原期

病毒量低,且肝癌風險低,現階段不建議治療,但如何追蹤仍有待討論。

臺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團隊近期在B型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連續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發表兩項重要研究。這兩項研究由臺大醫院曾岱宗醫師領銜,結合臺大高嘉宏副院長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 ERADICATE-B 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院士主導的 REVEAL-HBV 兩大研究世代長期追蹤資料,為全球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

第一項研究聚焦於不活動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

研究團隊發現 B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濃度低於100 IU/mL的非肝硬化、不活動性患者,其肝癌年發生率僅為0.08%,遠低於國際建議的0.2%監測門檻,其肝癌風險與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族群相當,顯示這群患者已接近B型肝炎治癒標準,對精準醫療與優化肝癌篩檢策略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第二項研究針對免疫耐受期慢性B型肝炎患者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高於10,000 IU/mL者,反而出現肝癌延遲發展的現象,有助於界定真正低風險的免疫耐受族群,以避免過度治療。該成果經台、日大型世代研究互相驗證,凸顯B型肝炎表面抗原在不同疾病階段的多元臨床價值。

兩篇論文均由臺大醫院高嘉宏教授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懷壹副研究員擔任共同通訊作者,此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

研究團隊係針對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追蹤長達20年,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可以作為「免疫耐受期」、「不活動帶原期」這兩類個案的新指標,真正界定肝癌風險高低。

結論

慢性B型肝炎患者具有肝癌的風險

•抗病毒治療可降低肝癌發生率。

•定期追蹤,才能發現早期肝癌。


B肝「肝功能正常」就安啦?研究:2類「肝功能正常」患者,仍需評估早治療

B型肝炎精準醫療重要突破,表面抗原臨床應用新里程碑!臺大醫院團隊攜手中央研究院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圖片提供/臺大醫院)

免疫耐受期患者

傳統觀念:不需治療。

表面抗原<10,000 IU/m,可考慮及早治療,但效益仍待確認。

不活動帶原期患者

肝癌風險相對較低。

表面抗原>100 IU/mL,風險不可忽視,仍需要定期追蹤。

高表面抗原濃度患者,可優先考慮新一代抗病毒藥物,降低表面抗原濃度,以減少肝癌風險。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眼中風錯過黃金急救為什麼會失明?陳瑩山:眼梗塞、眼出血微脈衝激活雷射搶救視力



維生素D缺乏恐誘發「非典型憂鬱」!尤冠棠醫師:4大類族群應補充維生素D3



皮膚敏感又乾燥!要補水還是鎖水?宋奉宜醫師:皮膚乾燥3大元凶,中了幾個?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8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