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 優活健康網
心情不好就暴飲暴食,吃了又有罪惡感?醫揭「1行為」害惡性循環
一名38歲男性是飲食失調患者,長期在身心科追蹤治療,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先前曾嚴格執行飲食計畫,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的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吃下8~9包泡麵後就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因此入院好幾次精神科病房⋯⋯
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
飲食失調循序漸進改善
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
飲食失調是一種精神疾病,其主要病徵是異常的飲食習慣,以及由此引伸的身體及精神上的影響。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指出,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通常與受到社會風氣影響、身體形象錯誤認知、缺乏自信相關。患者能吃超量的食物,同時也會極度關心身材和體重,以此來獲得自我評價。
患者在瘋狂進食後,會以催吐、灌腸或大量運動等補償行為來防止體重增加,因此暴食症的個案很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但是暴食患者的補償行為對身體的生理機能有很大的影響,如:因自行催吐或濫用瀉劑,產生嚴重胃腸道問題等等。
黃泰銘指出,許多人將負面情緒投射在飲食行為上來獲得愉悅感,這又與大腦的獎酬系統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吃了美味的食物,大腦便會釋放出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一旦大腦的獎酬系統過度刺激,敏感度會降低,對食物的愉悅反應就會減弱;代表你需要吃更多食物,才得到滿足,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飲食失調循序漸進改善
黃泰銘指出,另外一種常見的飲食失調是夜間狂食,又稱「夜食症候群」。夜食症候群與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有密切關聯,患者晚上情緒不佳想吃東西,且必須吃東西才能入睡,通常陷入早上食慾不振、夜間狂食的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狂食後的潛在後果就是肥胖,又會產生罪惡感。
飲食失調恢復正常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更為理想。例如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的治療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源,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思考行為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飲食行為;藥物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這類藥物可以減少暴食的衝動及症狀發作的次數,改善憂鬱及焦慮等症狀。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拯救抗生素!抗藥性比例增10倍 70歲以上死亡人數增8成
(9 小時前) -
36歲OL常吃剩飯剩菜「竟罹患胃癌」 醫示警:冰箱3類食物是幫兇
(9 小時前) -
皮膚缺水「冬季癢」 藥師授「3不5藥」保養肌膚
(10 小時前) -
心肌梗塞把握黃金時間 醫授「MONA治療法」可自救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