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該投資老年人?經濟學教授揭「3關鍵」實現長壽經濟紅利
老年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
65歲退休很可笑,我65歲時還長青春痘。
——喬治.伯恩斯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74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1,400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六分之一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2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1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2是走丹佛先生的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
若這2個選項都不想選,你仍可遵循《紐約客》雜誌一則漫畫的建議,結合2條路:「延後退休和早點離開人世,就勉強過得去。」這2條路如何選擇,看個人情況而定。你需要多少錢?你的工作對體力要求多大?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健康狀況能支撐工作更久嗎?雇主是否支持你繼續工作?
從以上列舉問題可看出,每個人的結局不會相同。但有一點可確定:這2選1的狀況無法逃避,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依我看來,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工作更久,少數人或許夠幸運,可以靠公司豐厚的退休金退休,絕大多數人則是活得越久,就需要工作越久。
理查.丹佛就是這樣,74歲還在露營地工作。世界各國政府提高可領取政府年金的年齡,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你現在20幾歲,是在丹麥讀到這一段,我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你到理查.丹佛的年齡還無法領取政府的年金。
當我說明,活得更久就需要工作更久的邏輯推論,經常得到許多抗拒的回應。不過我遭到的抗拒,絲毫無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的遭遇相比。當時他出於平均壽命延長,決定把法國的退休年齡從62歲提高到64歲,結果有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巴黎也發生暴動。
後面會談到,就算從長壽角度看,也有正當理由抗議單純為此就提高退休年齡。只是這麼做根本不夠應對長壽的挑戰。然而我們很難不去理會,由於第一次長壽革命,工作生涯需要延長的結論。
為明白其緣由,且看一些數字。假定你每年可增加儲蓄1%,共30年,也就是每年不只存下收入的10%,而是11%,而另一個多出相同金額的方式是延後6個月退休,你最想選哪一個?是減少未來30年的花費,還是多工作半年?我問別人會怎麼選時,大多數人的答覆都是不情願地選擇多工作半年,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閒錢可以增加儲蓄。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走的路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還有一個理由。每月須存多少錢以支應退休所需,取決於你何時開始儲蓄。如果你過去20年沒有多存那百分之一,那未來10年就要多存3倍才能補足;反之,退休時多工作半年的收入不會變,於是如果太晚才開始儲蓄,隨時間過去,延長工作的選擇就越有吸引力。所以為壽命延長安排財務,延後退休就成為最可能的選項。
我們好像再次回到長壽變成問題的慘澹世界。退休和政府養老年金是20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此後不必再工作到死,失能無法工作時也不必靠家人。如今的恐懼卻是這一切將化為烏有,要是工作生涯延長再延長,叫人怎能不擔心無盡的勞累與枯燥乏味?
劇作家貝克特《等待果陀》煩悶沉鬱的字句再度適時上場。在壽命越來越長的世界裡工作,彷彿就像是:「你一定要繼續。我不能再繼續。我會繼續下去。」那是經濟版的史楚布魯格人,活得更久,但活得厭煩不快樂。
應該會有較好的對策吧?就像醫療保健體系,面對壽命延長,試圖延續現行政策與作法非長久之計。就像多聘用醫師、護理師,解決不了高齡化社會的醫療保健問題一樣,只是延長工作年數、延後退休,也解決不了長壽的經濟挑戰。醫療保健體系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健康,而長壽的經濟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賺錢能力。單靠提高退休年齡的作用有限,我們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投資老人實現長壽經濟紅利
因此本章要轉而討論達成長壽紅利的第3層面。第1次長壽革命完成第1層面:生命延長;前一章重點在第2層面:如何使延長的生命更健康。本章的重點是經濟層面: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施展生產力當然遠超出有償的工作。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志願及照顧工作的老人不成比例地多。很多人受惠於這關鍵資源,無償並不表示老人沒有生產力或價值。工作除提供薪水,也有許多其他作用,最理想的工作可以提供認同、目標、挑戰、愉快、群體感,甚至有證據顯示,從工作中找到參與及歸屬,有助於延長健康的生命期,達到長青結果。
不過現在大家注意的是,有償工作較狹隘的生產力概念。生命延長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但爭議性最高也最急切的,是決定有多少時間要用於有償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使生產力維持更久的政策,替更長的人生做好財務準備,而完成前一章談到的健康革命是關鍵要素,無法維持健康,就不能工作更久。
另外也需要投資成年人的教育,針對年長者的需要重新設計工作,解決年齡歧視,改造退休。這些對如何考慮及計畫個人事業,將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另一大挑戰是努力解決健康與平均壽命的差異,人人的健康及壽命改進不會一致,繼續工作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處理這種異質性的政策。
所以馬克宏總統認知到,活得更久需要工作更久是對的。但要這麼做必須配合許多政策創新,提高退休年齡並非首先要推動的政策手段。例如,如果在退休年齡時你並未就業,很可能退休後不易找到工作,所以退休前的就業問題,就是比提高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政策。
維持較久生產力的好處不只跟著個人,也會擴散到整體的經濟。高齡化社會論強調「老年依賴率」上升,據以警告經濟成長會下降。但人生若更健康,生產力維持更久,長青課題反而會促進GDP成長,這種集體資源增加便構成長壽經濟紅利。
我們長久以來都認可,投資年輕人的教育及健康有利經濟成長,我們希望年輕人長大後具經濟生產力,因為那對他們與對社會整體都有好處。但我們也要承認,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年長者,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未來表現最優異的經濟體,將是解開長壽經濟紅利者。過去10年裡世上最富有國就業成長的多數,是50歲以上的工作者。美國社會企業家馬克.佛利曼說:「老年人是世上唯一增加中的自然資源。」維持終生的生產力,找出善用這方面潛能的方法,是明日生活水準的鎖鑰。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遠離癌症不再是口號 彰基免疫療法治癒胃腸科名醫三期癌
(2 小時前) -
南華大學執行嘉縣骨鬆肌少運動營養班計畫成果
(3 小時前) -
第五屆2025台灣醫法實務論壇熱烈展開 聚焦醫療與法律跨領域合作
(4 小時前) -
六旬翁腰痠痛,一檢驚見「12公分腎囊腫」 1手術解決大患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