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0 | 優活健康網

為什麼突然站起來會頭暈?日本名醫揪「1NG動作」導致姿勢性低血壓

當我們坐著快速站起來的時候,有時會會感到頭昏眼花,為什麼突然站起來會頭暈?不少人都有頭暈的經驗,但日本外科醫師山本健人於《不可思議的醫學冷知識》一書中,揭開人體和醫學史的155個不思議,包括人體奧祕、創新藥劑以及外科手術等,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醫學的奇妙世界,並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以下為原書摘文:

轉開水龍頭,水就會往下流,河川的水也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去。世間萬物隨著地心引力而移動的現象,我們想都沒想就接受了。然而,在我們體內流動的血液,卻是以完全相反的路徑在運行。把血液送出去的心臟,所在的位置剛好在身體的中間。用兩條腿走路的我們,為了把血液送往比心臟高的臟器,勢必得經常違逆地心引力的慣性。

位在比心臟高的地方,是生存不可或缺最最重要的器官:大腦。腦是容易缺氧的臟器。心臟停止跳動,會造成送往腦的血流中斷,氧氣供給不足,數秒之後,人就會失去意識。一旦心跳停止3~5分鐘以上,就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會危及生命。



這麼精密的器官,竟然就配置在人體最高的地方。一天24小時,無時無刻都在逆地心引力而行。偏偏我們還要確保它運作無虞,實在是「非常艱險的任務」。

反過來說,只要躺著就不用擔心了。因為腦和心臟位在同樣的高度,要維持血流的順暢就容易多了。有問題的是動作太猛,突然站起來的時候。在那個瞬間,會感到頭暈,失去平衡,站都站不穩,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突然站起來頭暈的現象,正確的說法為「姿勢性低血壓」,就是瞬間違反地心引力,導致送往腦的血流量不足而產生的低血壓。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為什麼突然站起來會頭暈?」而是要想「平常為什麼就不會頭暈呢?」考慮到地心引力的存在,姿勢性低血壓更頻繁發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那麼,即使突然改變動作、動作很大,血液的流動依然能保持順暢的關鍵是什麼?這就不得不講到自律神經的功能了。



交感神經保持血壓穩定

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血液會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往腳下匯集。布滿全身的自律神經系統察覺到這個現象,會馬上做出處置,減少流往腦部的血流量。在這裡,不妨以水管做比喻。當你想把水柱噴高一點,你會怎麼做?方法有二,要嘛把水龍頭轉到最大,增加流出的水量;要嘛捏住水管的前端,使其口徑變小,增加水的壓力。

換句話說,自律神經會馬上讓心跳加快,使送出去的血液量增加,同時,它也會使全身的血管收縮,讓血液更容易被送往遠端的地方。基本上,負責這項工作的是自律神經中名為「交感神經」的神經系統。因為交感神經的運作,我們即使突然改變姿勢也能保持血壓穩定,維持身體的機能。

另一方面,經常頭暈的人,就是因為這樣的機制無法正常運作。可能是生病或吃藥的副作用,導致自律神經的功能不彰,無法靈敏地調控血壓。再者,因為失血導致體內血液減少,或是水分攝取不足,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等,也容易發生突然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

這就好比流經水管的水變少了,水量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捏住水管口,水柱也噴不了多遠。心臟功能不好的話,血壓的調節也會有困難,因為「水龍頭無法開到最大」,送出的水量自然是不夠的。



過度刺激迷走神經恐暈倒

抽血或是吊點滴的時候,在注射針刺入皮膚的瞬間,不知是痛還是緊張,有人突然就暈過去了。這個反應,醫學上叫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律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心跳變慢,血管擴張,流往大腦的血液突然減少所造成的。用水管來做比喻的話,就是水龍頭的水量不足,而水管又無法變細的狀態。

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的一種,作用正好與交感神經相反。所謂自律神經系統,又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藉由這兩種功能完全相反的系統的平衡運作,身體的機能才得以維持。一旦副交感神經過於發達,交感神經就會受到壓制,這時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就會發生了。

學校朝會的時候,在操場上站久了突然就暈倒了,應該有人有這樣的經驗,這也是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的一種。可見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就會導致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衡。若血液能馬上回流到腦部,恢復意識醒過來,一般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用兩條腿走路的人類天生背負的弱點,以及不可逆的宿命吧!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