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出血別拖!醫揭「子宮內膜癌」關鍵警訊:停經後陰道異常出血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醫師廖建滕表示,在台灣女性常見癌症中,子宮頸癌因篩檢與疫苗接種的普及,發生率已逐年下降;但隨著飲食日益西化與環境污染加劇,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發生率卻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停經後異常出血當心子宮內膜癌
廖建滕說明,卵巢癌除了透過常規超音波定期追蹤外,目前仍缺乏其他能早期檢測的方法;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則屬於有機會在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的女性癌症,其中,停經後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就是最常見的早期警訊之一。
廖建滕指出,台灣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約在50歲左右,在真正進入停經前,通常會經歷約1~3年甚至更長的過渡期。此階段月經出血型態會出現變化,例如週期先縮短、之後逐漸拉長,或變得紊亂不規則,直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
「停經的定義是最後一次月經後持續1年未再出現月經,自此之後便不會再有因月經引起的陰道出血。」但廖建滕提醒,有些女性誤以為停經後突然出血是正常現象,因而忽視潛藏的癌症警訊。
事實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的好發年齡,正與停經或接近停經的階段重疊,若輕忽異常症狀,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廖建滕強調,無論是在停經前、接近停經,或停經後出現不正常出血,都應謹慎面對並及早就醫。
陰道異常出血分2類型
廖建滕進一步解釋,陰道異常出血大致可分為源自子宮頸與子宮體兩大類:
- 子宮頸:可能原因包括子宮頸息肉、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
- 子宮體:出血則最令人擔心子宮內膜癌,不過實際風險僅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9成以上的停經後出血並非癌症所致。
廖建滕說,停經後子宮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內膜萎縮,這是因為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變得極度萎縮而脆弱,容易自發性破裂出血。其他常見原因還包括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骨盆腔感染,以及子宮內避孕器等。
子宮內膜癌好發45~59歲女性
廖建滕提到,子宮內膜息肉的成因尚不明確,但多屬於良性病灶;至於子宮內膜癌,則好發於停經後女性,多數患者年齡介於45~59歲之間,其最主要的早期症狀就是停經後出現陰道出血。
若停經後出現陰道出血,且超音波檢查顯示子宮內膜厚度超過4~5毫米,就需懷疑有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廖建滕建議,應進一步接受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此外,更年期後若僅單獨使用雌激素而未合併補充黃體素,也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生,進而引發出血症狀。
廖建滕提醒,女性若出現停經後出血症狀,雖然大多數為良性的子宮內膜病灶,但仍不可掉以輕心,由於子宮內膜增生與子宮內膜癌相關,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診的重要方式。呼籲停經後女性一旦出現出血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檢查,在疾病初期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與追蹤。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輕忽事後避孕藥害輸卵管被切除 醫籲正確雙重避孕
(52 分鐘前) -
你想過怎樣的人生?過來人教1招找出喜好:以「戀人視角」詢問自己
(57 分鐘前) -
為何存錢讓我們感到痛苦?財務顧問揭真相:現實難做到「延遲享樂」
(57 分鐘前) -
《優活問問》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多久會好?教你「3招」緩解疼痛
(5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