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 優活健康網
以為頭暈只是小毛病?醫示警:小心「頸動脈嚴重狹窄」恐釀中風危機
65歲魏先生近日因頭暈不適前往神經內科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其右側頸動脈因粥狀硬化出現嚴重狹窄,且大腦有陳舊性中風病灶。另61歲的林女士,過去因鼻咽癌接受放射線治療,雖定期追蹤,近期也因頭暈至門診就醫,檢查後同樣發現有頸動脈狹窄問題。兩位病患在神經放射科醫師評估下,分別接受頸動脈氣球擴張術及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術後頭暈症狀大幅改善。
動脈粥狀硬化7大危險因子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與給付條件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放射科醫師康靜維表示,頸動脈狹窄是造成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原因為動脈粥狀硬化,少部分則可能因為動脈內膜發炎或剝離、放射性血管病變所導致。
動脈粥狀硬化7大危險因子
康靜維說明,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等。當硬化的斑塊或附在斑塊上的血栓剝落,塞住血管或讓血管狹窄時,就會造成頸動脈血流不足,或血管阻塞影響腦部的血流供應,導致中風發生甚至猝死。
「頸動脈狹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狹窄嚴重、大腦缺血時才會出現的症狀,包含:暫時性單眼失明、單側肢體無力和感覺異常、無症狀突然頭暈或暈倒等。」康靜維警告,這些症狀與中風的早期徵兆相似,因此需要盡快就醫診斷並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與給付條件
康靜維指出,目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外科手術和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狹窄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及相關症狀。其中,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是透過導管將金屬支架置入狹窄處並撐開血管,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術後恢復快,適合風險較高、年紀較大或不適合內膜剝離術的病人。
康靜維說,目前健保對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給付條件,包括下列5類:
- 無症狀頸動脈狹窄,且狹窄程度需達80%以上。
- 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且狹窄程度超過60%。
- 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動脈狹窄。
- 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導致的狹窄或剝離性動脈瘤。
- 因嚴重心肺疾病而不適合進行外科頸動脈內膜剝離術或無法接受全身麻醉者。
康靜維建議,想要預防頸動脈狹窄發生,一定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妥善控制慢性疾病、定期健康檢查等。當有出現疑似頸動脈狹窄的症狀時,務必盡快至神經科門診評估並及早接受治療,才能有助於降低中風的發生。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長輩講話越來越小聲?醫揭「生理性聲音退化」改善方法
(41 分鐘前) -
全球首宗H5N5人類感染!美患者重症住院 專家憂演化風險
(2 小時前) -
屏東醫院引進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 患者術後隔日即可行走、安心返家
(2 小時前) -
癌末也有機會拚痊癒!高醫設「CAR T」細胞治療
(2 小時前) -
臺灣壓力指數高居全球第2!醫:嚴重恐影響血壓波動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