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病就送急診!醫見「假日孝子」一問三不知嘆:反而幫了倒忙
假日孝子症候群
每逢假日,急診室有一類病人最讓醫師既無奈又心疼,我戲稱這種現象為「假日孝子症候群」。我曾看過一對兒女,在週六的上午,匆匆忙忙地將年邁的母親送進急診室。他們聲淚俱下地描述:「我媽說她胸口悶悶的,好像很不舒服。」他們焦急的眼神,急切地想在最短時間內得到一個「安心」的答案。
然而,當我開始追問細節:「這個症狀多久了?」「平常有在吃什麼藥嗎?」「之前有去看過門診嗎?」他們卻一問三不知,甚至完全答不上來。
作為醫師,我們並不是不理解這份孝心。大多數人工作繁忙,平日難以抽空回家;一到假日,才有時間陪伴父母、關心健康。當父母一句「那裡不舒服」出現,子女自然想用最快速、最積極的方式表達孝心,帶去醫院,請醫生檢查、給個安心答案。
這份出發點是很可貴的。但問題是:急診的設計並不是用來做長期健康檢查或慢性病管理的。急診要處理的是生命徵象不穩、需緊急處置或快速鑑別診斷的病人。
若把慢性、穩定或只是想「被關心」的症狀帶到急診,不僅可能浪費醫療資源、增加等待時間,還可能讓醫療流程變得低效率;對病人與家屬來說,急診費用也較高,醫師在短時間內能提供的幫助其實有限,最後往往轉到門診做後續追蹤,失去了到急診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許多父母所表達的「不舒服」,其實背後是渴望關心與陪伴。有時候症狀本身已在控制,或只是慢性病的波動;有時候父母藉由身體訴求,希望子女能更多地注意到他們。但因時間與場域不對,子女一股腦把父母送進急診,結果是醫療團隊無法給出實質性長期解方,也難以滿足父母真正需要的情感支持。
因此,我想說:帶著孝心來看病是好,但帶著準備來看病更能幫助父母。
必備1清單就醫有效率
在你決定帶父母到急診之前,做一個簡單的準備,會讓就醫更有效率,也能避免成為「假日孝子症候群」。以下是一張實用清單,你可以列印或存在手機,但平時你就得慢慢整理,遇到需要就診時,即可告訴醫師父母的基本狀況,讓看診更順利,甚至可以把這清單筆記直接拿給醫療人員,能大幅提升診療速度與品質。
【實用清單】
1. 基本身分資料:姓名、出生年月日、健保卡號/身分證號。
2. 緊急聯絡人:誰是主要聯絡人,若有第二聯絡人也列出。
3. 過敏史:藥物、食物、其他過敏反應。
4. 主要慢性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病、腎臟病、癌症等。
5. 目前用藥清單:藥名、劑量、服用頻率。
6. 已做處置或檢查:最近是否去過門診、做過檢查、使用過任何治療或成藥。
7. 近期住院或重大手術紀錄:最近一年若有住院或手術,簡述時間與原因。
8. 常見主治醫師資訊:若平常有固定醫師或診所,寫上姓名與聯絡方式。
9. 特殊注意事項:譬如語言溝通限制、宗教忌諱、需要特殊床位等。
10. 近期生理數據:若有自測血壓、血糖、體重等,請記下最近數值與日期。
【重要文件】
健保卡、身分證、預立醫療指示、醫療代理文件。
建議同時可拍照或掃描備份至雲端,並告知其他家人備份位置。
【溝通提醒】
送醫時,請務必簡短說明這次發病的主因、何時開始、症狀是突然或漸進,以及已做了哪些處置,這些資訊對醫師判斷非常重要!
【使用建議】
你可以把這份清單印成一張小卡,放在常用的錢包或貼在冰箱上;或者用電子檔紀錄,同時存在手機。最後請指定一位家人主要負責定期更新。
什麼時候該送急診?
還記得我的大兒子剛出生沒多久時,還不太會翻身,那時我們總把他放在床的正中央,心想應該很安全。結果某天半夜,突然「蹦」一聲,他竟然整個人掉到床下!我太太嚇得六神無主,急急忙忙要送醫院,似乎一時忘了自己身邊就有一位急診醫師。
這讓我非常能理解多數病人家屬的心情:當看到狀況突然大變化,例如發高燒、意識不清、行為怪異,心中立刻響起警鈴,只想飛快把人送到醫院。更別說在急診室等待的過程裡,五分鐘都像是五年一樣煎熬。
正如我們在前面談到的,無知才是恐懼的根源。「知道該怕什麼、不該怕什麼」,比不分青紅皂白匆忙奔向急診更能保護家人。如果缺乏基本判斷能力,往往會被焦慮帶著走,甚至做出錯誤決策。事實上,若能掌握一些簡單知識,我們就能在第一時間分辨「這真的該送急診嗎?」。
首先,你要知道急診主要處理什麼?急診室最核心的功能只有兩個重點:
- 搶時間:需要立刻處置,拖延會造成不可逆傷害的情況。例如:中風、心肌梗塞、大出血。
- 不能拖:時間延誤會大幅降低治療成功率的疾病。例如:突發性耳聾、急性青光眼、某些中毒。
換句話說,急診不是「哪裡不舒服都來看一下」的地方,而是「錯過當下就可能出大事」的地方。若只是慢性穩定問題或僅僅需要被關心,急診往往幫不上忙,亂去急診反而浪費資源與時間。這裡我提供2個簡單的判斷原則,至少8成以上危急的情況你都能辨認出來。
判斷原則1:黃金三角法
在臨床上,我們常用「小兒黃金三角」來快速判斷孩子是否危急:外觀、呼吸、循環。這個方法不只適用小孩,其實也能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成人狀況。
1. 外觀
- 看精神:是否清醒、能對答?
- 危險信號:如果叫不醒、講話混亂、眼神呆滯。
2. 呼吸
- 是否呼吸急促、費力,甚至喘不過氣?
- 危險信號:出現「越來越喘」、「躺下更喘」、呼吸聲怪異。
3. 循環
- 測血壓:收縮壓>180或<60都要警覺。
- 危險信號:臉色發紫,突發嚴重蒼白、突然冒大量冷汗、非常不舒服、四肢突發性冰冷。
只要在「外觀、呼吸、循環」中,任何一項出現明顯異常,請不要猶豫,立刻送急診。如果3項都還算穩定,基本上可以先冷靜觀察,或安排在門診進一步評估。這樣做,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恐慌與奔波。
判斷原則 2:5大身體警訊
除了黃金三角的身體狀況評估,也可以從症狀中發現危險。下面是五個要注意的身體症狀,你可以當口訣來記憶:暈、痛、喘、出血、意外。
多多觀察你的父母與家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把握這2個原則,8成以上的急症都能做出基本判斷。醫療當然無法百分之百準確,有些特殊狀況需要專業人員判斷。但只要你懂這些基本原則,就能避免大多數不必要的慌張,也能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果斷、正確地選擇送急診。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常胃酸逆流、胃脹氣?「10大護胃食物」行榜曝 第1名竟是它
(1 小時前) -
男性結紮精子去哪了?泌尿醫揭「路被封住」自然老化被吸收
(2 小時前) -
COPD與氣喘患者易受流感威脅 醫籲:「高風險族群這樣做」及早防護
(2 小時前) -
衛福部正式啟動AI影響性研究制度! 開創AI醫療新格局
(3 小時前) -
熟男如何不顯老? 醫曝顧好「一數值」能逆轉老化時鐘
(3 小時前)




